多出去走走
全文1157字,阅读约需2分钟;
我想就网上的一些现象,简单地聊一聊。
每当在网上发生点什么事,大家一溜烟儿地上去围观,当事人都还没怎么发话,评论区就开始各种“神奇操作”——底下的人就吵起来了,接着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吃瓜、看热闹。
网络上解构价值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哪怕是一个防诈骗的视频,都可以被整成沙雕视频,更有意思的是,一个正经的视频,在互联网的妖魔化之下,底下不少人都在喝彩、欢呼和叫好。
我看到类似的沙雕视频,也会笑出声来——一个人骑着摩托,开着开着,突然摩托散架了,整个人都飞出去了。可是,我观察了一下,为什么当时的反应居然没有一丝同情,反而是好笑呢?
难道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没有同情心、太冷酷了吗?
不是吧,当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感到同情,甚至可能上前帮助。我相信生活当中发生这样的时,一定会有人上去救援,他肯定不会像在屏幕前那样笑出声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股网上的戾气从哪里来?
贾行家老师说:
我们相互说话的时候,应该在彼此的目光注视之下。自我不是独立完成的,要在对方的注视下,我们才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我。
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会只躲在屏幕背后发泄情绪。
在网上发一条评论,就好像自己躲在黑暗中,谁也不知道你是谁,你可以随意发表任何你脑海中冒出来的想法。
我想说的是:多出去走走吧,放下手机,接触真实的人,与真实的人交流,去看真实的生活。这只是一点倡议,我希望上一秒还在刷着沙雕视频的你,下一秒当摩托散架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身边,你可以第一时间上去救援,这样的世界,才是温暖的。
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并不是独立的,独立也要存在于关系当中。
“我们生活的世界拥有一种公共性,它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一个人想要形成有独立意识的生活,不只是要反思,还要走出去,在现实的人际交往里表达个人感受,也接受他人的影响。”
多出去走走,多跟别人交流就有这种力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完成个体的内向发展。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说:“只有那些能说话的人,才能保持沉默。仅仅因为我们天生就与他人紧密相连,所以我们才会个体化。”
你还可以选择一个文化上的公共空间,让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这样的空间并不难找,一次阅读会、一次分享会,都是可以的。
剧场、读书会、电影院等等,这种公共空间,建立起的,是一种“场”的力量,在这里你可以交换彼此的想法,也可以观察在与别人交流时自己的感受。
抽象的公共文化空间就有这样的神秘力量:
这种关系能把那么多不同的东西统一起来,同时又允许它们不同,构成这个复杂社会里积极的力量。
互联网时代,与其藏在键盘后面,用一种阴暗的方式释放压抑的想法,不如走到阳光下,去碰撞更多的心灵,顺便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