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维看公子小白,得势后不杀管仲,才成就了日后伟业
前言:
春秋时期,春秋三小霸之一的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在他死后,继承王位的是大儿子诸儿,也就是齐襄公。
不过这个齐襄公非常暴虐无道,把国家治理的十分糟糕。在他被暗杀后,齐僖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开始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结果公子小白笑到了最后,成为了齐国的君王。公子纠则逃到鲁国,但因为担心齐国会入侵鲁国,所以直接处死了公子纠!而管仲则被押回了齐国,做了齐桓公的军师,终成一代霸业。
管仲的职业精神
整体来看,管仲在这个故事中,一直是充当着军师的职业,尽心尽力辅佐他应该辅佐的君王,这就是所谓的职业精神。
当他是公子纠的军师时,他带兵阻击小白,并用箭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最后装死才逃过一劫。
当他被挖墙脚,成为了公子小白的军师时,他也没有夹带任何私人恩怨,只管尽心尽力辅佐君王,做他军师该做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职业精神。
在我们的现实生中,也不乏让人敬佩的坚守岗位的平凡英雄。
例如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在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冲到了前线,指挥着全面的抗疫工作。
又例如很多年轻的小护士,在家都是父母宠爱的女儿,但是上抗疫前线跑得比谁都快,难道她们不知道危险吗?
这就是职业精神,既然选择了这门工作,就应该对得起它!
鲍叔牙的知人善用,定位清晰
鲍叔牙是齐国的大夫,他的才能和管仲不相上下,但他这个人对人对己的定位看得十分透彻。
公子小白得势之后,管仲之所以没被鲁国处死就是因为鲍叔的计策和极力举荐。事实也证明,鲍叔牙看人非常准确,所以鲍叔也以知人并笃于友谊称于世。
其实鲍叔牙和管仲之间还有很多小故事,都能体现鲍叔的“知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召忽殉职”。
管仲和召忽同时辅佐公子纠,最后公子纠被处死,召忽自杀以殉职。但管仲没有,他甘愿受辱而苟活于世。世人皆骂管仲不仁,但唯独鲍叔牙感叹道:
“管仲不为小节感到羞愧,而为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感到耻辱”。
这事儿也让管仲泪流满面,十分感激地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深知管仲更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所以全力推荐。同时他也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在哪块儿。所以宰相一职让给了管仲,而自己安安稳稳做着大夫心安理得。
这就是鲍叔牙的知人善用,定位清晰。跟跑不领跑,齐国越来越来强,而鲍叔的利益也不会很少。
公子小白的战略思维
用战略的思维来看公子小白,你就会发现他能够成为闻名后世的齐桓公也是理所当然。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舍小取大放眼全局,要敢于为了长远的目标而放弃眼前的利益。很多人做不到这点,但公子小白做到了,所以他成为了齐桓公。
管仲还是敌人军师的时候,带兵阻击小白,并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惊险逃脱。这在战场上,算是奇耻大辱,深仇大恨了。
鲍叔牙劝他招募管仲的时候,小白一开始也是拒绝的,毕竟这是曾经差点干掉自己的仇人。但在鲍叔牙的极力举荐下,小白也开始放开了思维。
如果就这样杀掉了管仲,对国家也没有什么额外的利益,何况管仲也只是执行战术而已,反而说明了他的才能。
战略思维往往能够更加彻底地改变一个人,例如历史上有名的“绝缨之宴”。
在一次表彰大会上,一名叫做唐狡的小将大晚上趁着风吹灭蜡烛,拉了许姬的小手。后来许姬就将此事告诉了楚庄王,然而楚庄王不但不追责,反而让群臣都取下了帽缨。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
7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大败敌军。论功行赏之时,楚庄王才知这名猛将就是当年被他放过的唐狡。
这就是楚庄王的战略眼光,其实公子小白对管仲的不计前嫌也是战略思维得到的答案。事实上,管仲的表现也对得起齐桓公和鲍叔牙对他的信任。
写在最后:
此三人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一面,但天师感触最深的还是齐桓公的战略思维和眼光。跟长远的目标比起来,那些眼前的蝇头小利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