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与卢梭:哲学史上的两朵奇葩

伏尔泰与卢梭
法国皇帝路易十六在大革命时期曾被囚于宫中,一日,他读到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竟然掩面长叹:是这两个人摧毁了法国!

伏尔泰(1694-1778)与卢梭(1712-1778)各自的伟大毫无疑问。他们共同活动的时期是被称为“启蒙时代”的十八世纪的法国,死于同一年,死后又先后被请进先贤祠,棺木相距仅咫尺。他们应当是最亲密的战友。然而,伏尔泰与卢梭生前却是冤家对头,互相攻击,至死不休。

伏尔泰出生在巴黎,流亡英国、普鲁士,后长期居住在瑞士边境的凡尔内,也曾在日内瓦住过。卢梭在地理上的人生道路正与伏尔泰相反:他生于日内瓦,12岁时徒步流浪去法国,在巴黎自学成才并成名。

伏尔泰与卢梭这两颗启蒙运动之星,曾经并肩作战,惺惺相惜,可最终还是未能免俗落入文人相轻的窠臼,攻击谩骂、恶语相向、恩断义绝,联袂上演了一出哲学史上的闹剧。
曾有报道说,国外一对研究哲学的夫妇,因为一个是黑格尔主义者,一个反黑格尔主义,夫妻二人最终分道扬镳,分手离婚。
普通人听到这则消息纷纷感觉:这事也太不可理喻、矫情造作了。而事实上,这事一点不作,一男一女结合在一起,刚开始情欲攻击着分歧,一切微不足道,但日子久了,理性最终会占据主导。
我们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性格、观念、处世方式;广义地讲,这个“道”就是世界观、价值观、哲学立场。卢梭与伏尔泰之争,表面看来卢梭性格多疑阴暗,敏感自卑;伏尔泰心宽体胖,不易受情绪波动影响。而本质上,背景、哲学立场、世界观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二者反目成仇。
伏尔泰比卢梭年长18岁,他是启蒙运动中最负盛名的人物。伏尔泰出身富贵腰缠万贯,出手阔绰不知穷滋味;卢梭却出身底层穷困潦倒,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当伏尔泰在各大沙龙里游刃有余如鱼得水纵情享受时,卢梭正寄人篱下卑微困窘;伏尔泰是上层社会风度翩翩的公子哥,而卢梭却是为了生计连偷带骗的小混混;富家子弟伏尔泰追求着高层次的成功,尝尽人间冷暖饱受白眼的卢梭却热爱自然,渴望被尊重与被爱。
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经历,尽管同为启蒙运动的明星,他二人的思想却“和而不同”:伏尔泰强调理性,重视科学技术与文化,兴致勃勃地想建立新兴城市;卢梭则反感理性,反技术反文明,向往着纯天然复古风的桃花源。伏尔泰寄希望于社会改良,开明君主制比较适合法国;卢梭则主张打碎旧制度,建立共和制。伏尔泰认为私有财产不容侵犯,社会平等很难实现;卢梭则呼吁消灭私有制,实现人人平等。卢梭是狂热的革命派,伏尔泰是宽容的保守派。
总而言之,卢梭的理想反映了为生存而战的社会下层小资产阶级的要求,而伏尔泰则代表着社会上层资产阶级的想法。
因为哲学立场的不同,伏尔泰攻击卢梭是“插科打诨的小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让人四肢爬地”;卢梭则反击伏尔泰背信弃义,不得好死。一时间,两人口诛笔伐,唇枪舌剑,掐架骂街。伏尔泰和卢梭都是启蒙运动的领袖和代言人,同混在“百科全书派”这个圈子里。
何为“启蒙”?康德在《什么是启蒙运动》中写道:“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也就是说,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以知识为武器,反封建反迷信反宗教狂热,它用平等观念刺激人们的心灵,主张摆脱封建生活方式,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制度。如果说之前的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启蒙运动则发展了人,人逐渐走向成熟。人类不再像个孩子一样对专制和愚昧言听计从,我们开始保持理性,清算宗教,审判迷信,开启心智。
黑格尔曾言:“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黎明,一切有思想的存在,都分享到了这个新纪元的欢欣。” 
伏尔泰作为启蒙党的领袖人物,可谓全才式多栖明星,他在哲学、诗歌、小说、剧作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被称为“科学和艺术共和国的无冕皇帝”。伏尔泰为人豁达,仗义疏财。他经常以嬉笑怒骂、讽刺嘲笑为武器到处砸场子,昨天刚砸完天主教会的场子,今天又砸法国政府的场子,他不顾一切挑逗敌人,刺激敌人,敌人最终恼羞成怒。
伏尔泰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曾两次被请进法国历史悠久闻名世界的著名监狱——巴士底狱;他还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几十年。
西方的哲学家们要么不提中国,要么提到了也是居高临下趾高气扬充满傲慢与偏见。然而,伏尔泰却很难得是一位中华文化的粉丝。
2010年陈凯歌导演将元杂剧《赵氏孤儿》搬上了荧屏。殊不知,早在200多年前,伏尔泰就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五幕剧《中国孤儿》,在丹枫白露上演并大获成功。
伏尔泰热爱中华文明,他在《风俗论》《路易十四时代》《历史哲学》等著作中高度赞美了中国及中华文明。在他眼里,中国人民聪明勤劳,中国历史有价值且可信度高,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规劝人们行善。孔子以及儒家注重伦理道德和教育,这与讲灵魂不死的基督教文化截然不同,儒家文化里没有迷信和传说。伏尔泰高度赞美并极为推崇孔子,说他不媚帝王,不好权色,为人师表,是一个真正的圣人,伏尔泰还将孔子的画像挂在自家墙上。
伏尔泰这种“中华文明崇拜论”搞得我们中国人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尽管伏尔泰的中国论有不客观之处,但伏尔泰却能借中华文明这种异邦文明去审视基督教文明,批判基督教的愚昧与迷信。其实,伏尔泰何止是借中华文明去审视欧洲文明,他还借外星文明来审视人类文明,伏尔泰想象力如天马行空,文笔又极好,他的科幻哲理小说《小大人》放在今天也是上乘之作。
《小大人》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天狼星上有个身高12万英尺(36576米),年龄450岁,孩提时代即将结束的年轻人名叫“米克罗美加斯”,他就是“小大人”。小大人热爱科学和解剖,他的一篇进步论文被他们星球上的法典专家斥为“异端学说”。小大人愤而出走,并在土星上结识了一个朋友,这位土星朋友身高不足2000米,有72种感官。当土星人向小大人抱怨感官不足时,小大人说他们天狼星人拥有上千种感官仍旧感到不够完美。土星人感慨自己只能活一万五千岁,他们的存在不过是时间长河的一瞬,基本上生下来就要死了。小大人安慰说自己的寿命是他们的七百倍,不过死亡之后肉身回归万物,这又是另外一种存在。
小大人与土星人相见恨晚,于是他俩相互做伴开始了哲学之旅。在造访了木星和火星后,他们抵达了地球——一个犹如泥球大小的暗淡小球。地中海就是个小水池,大西洋也不过是个小池塘,土星人大失所望,感慨地球构造太粗糙,这里不会有理性的人生存。小大人却以钻石项链为显微镜发现了地球上微小的人。小大人又剪下指甲当喇叭与地球上的小人们说话,地球上有一位数学家借助一棵树以及一系列三角形竟然量出了小大人的身高,一位地球上的哲学家告诉小大人此时此刻地球上有十万戴帽子的人正在杀戮另外十万戴头巾的人,杀戮与被杀戮,一直未变。
一个戴方帽的地球人(指神学家)竟然趾高气扬地说托马斯·阿奎那的书里已经说清楚了,你们这两个外星人的行为方式还有你们的星球,连同太阳和星星,全部都是为我们地球人而存在的。小大人和土星人被这傲慢又愚蠢的言论逗得放声大笑,前俯后仰。离开地球时,小大人送给地球人一本书,这本后来被送到巴黎科学院的书被老秘书打开时却发现是一片空白。结尾,老秘书意味深长地说:“这并不出乎我的意料。”
伏尔泰和卢梭一样,也曾经被人质疑算不算是哲学家。因为任何想要寻觅完美哲学体系的人,面对伏尔泰都会大失所望,伏尔泰的思想正是反体系,反玄学。在伏尔泰这里没有任何关于“本体论”“认识论”的理论创新和真知灼见,他不过是以洛克和牛顿的思想为基础,推崇理性,批判封建专制与宗教,重视科技与文化,倡导社会改革。
伏尔泰认为人性的最大天赋是自由,“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取消特权与争取自由应是启蒙运动的首要任务,自由原则也成为伏尔泰毕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伏尔泰在《哲学通信》里写道:“要用人类的理性建立一个合理的法律国家,以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舆论自由以及信仰自由。”
伏尔泰逝世100周年,雨果悼念时说:“在硕果累累的18世纪,卢梭代表人民,伏尔泰代表人。那些强有力的作家消失了,但是他们留下的是灵魂和革命。法国大革命是他们的灵魂。” 
伏尔泰与卢梭这对欢喜冤家,吵了一辈子的架却又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同一年闭上了嘴巴,他二人在同一年去世。
生时互不待见,死却同穴而眠。200多年过去了,伏尔泰与卢梭共同安息于法国的先贤祠。他们再也无法像200多年前那样意气风发、思绪灵感迸发的争吵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