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在三国“三大战役”的表现:虽然没有直接表现,但都获得胜利

在汉末有'三大战役'的说法,分别是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几乎贯穿了建安初年到末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被认为是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三场战役,所以被称呼为三国'三大战役'。在这三场战役当中,孙权都间接或直接地参与了,虽然没有亲临战场的经历,但最终都获得了胜利。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官渡之战':孙权改变策略倒向曹操

'官渡之战'可以说是曹操和袁绍两个北方最强大军阀的决战,虽然它并没有导致袁氏势力的彻底衰败。当时袁绍和曹操的体量都非常巨大,两个人加一块掌握了冀州、幽州、青州、徐州、并州、豫州、兖州、部分司隶、扬州、荆州,超过了东汉半数的州郡,这样两支力量的碰撞,势必要波及到其他的势力,江东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大家都知道,孙策是江东集团的开创者,第一代领袖。孙策相较于孙权来说,更加具有开拓的精神,也就是一股闯劲儿。在'官渡之战'的前期,曹操和袁绍在北方相对峙的时候,孙策还有北上渡江在乱中取利的计划。孙策打出的旗号是趁势进攻许都,东汉朝廷所在的地方。但是从具体的情况来看,孙策进攻许都的可能性不大,大概还是要进攻徐州的广陵。

不管怎么说,孙策带领的江东集团对于曹操来说确实是一个威胁。这个时候一个颇具有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郭嘉为了稳定军心,预测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结果孙策真就被刺杀,孙权继承孙策的位置,成为江东集团的第二代首领。

与孙策不同,孙权采取了另外一种策略,就是尽量避免与曹操集团发生冲突,然后全力向西扩张,将长江以南地区作为扩张的主要方向。孙权向曹操臣服,给曹操送大象。曹冲称的大象,从时间上来看,很有可能就是孙权在'官渡之战'过程中送过来的。

孙权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但是他改变孙策的战略,主动向曹操请和,也让曹操缓解了东南方向的军事压力,能够更集中地对付袁绍。而孙权也得到了与曹操之间至少八年的和平时期,能够专心对付刘表所置的江夏太守黄祖,以及分布在江东地区各地的山越势力。在建安六年(即公元201年)的时候,孙权还在曹操的默许下渡江消灭背叛的庐江太守李术;直到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孙权才彻底消灭黄祖。可以说孙权和曹操的短暂言和,对双方也是共赢的局面。

'赤壁之战':进攻淮南地区帮助主战场分担压力

建安十三年,曹操扫平北方袁氏势力,于是南下进攻荆州。荆州牧刘表恰好在这个时期病死,荆襄士族先支持刘琮为荆州牧,然后绑架着刘琮向曹操投降。这个时候刘备和孙权就走到了一起。从具体的情况来看,孙刘联盟是双方的重要人物——诸葛亮和鲁肃促成的;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刘备参与'衣带诏事件',已经是曹操的死敌。在彻底铲除河北地区的威胁之后,曹操和孙权也没有维系和平局面的必要。荆州得手之后,扬州就是曹操下一个进攻目标。所以孙刘联盟也算是大势所趋。

为了应对曹操这个巨大的威胁,刘备、孙权组建联军,在赤壁、乌林等地与曹操交战,最终利用水战的优势以及火攻的计策击败曹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当中,刘备是直接参与了赤壁、乌林水陆两个战场,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孙权却不在'赤壁之战'的主战场上,而是出现在淮南战场。

在刘备、周瑜、程普、黄盖、韩当、关羽等人在正面战场上与曹操集团抗衡的时候,孙权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合肥,开始他攻略合肥的心酸之路,另外派遣张昭进攻当涂,也是淮南地区的一个地方。史料给出的说法是孙权为了分担赤壁的军事压力,当然也有可能是孙权对淮南地区进取的表现。

平心而论孙权这一次进攻合肥的表现是比较不尽如人意的,成为曹操集团将领的经验大礼包,衍生出'蒋一封'和'刘亡灵'两个称号(刘馥在生前修缮合肥城,给孙权进攻合肥造成很大阻力;在孙权围攻合肥时,守城的蒋济写一封曹操援军赶到的假的书信,故意让孙权得到,迫使孙权撤军)。但是孙权对淮南的攻势还是吸引曹操一定的精力,派部将张憙率领一千骑兵以及汝南的军队支援合肥。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孙权也算蹭到了助攻。

'夷陵之战':外交上臣服曹魏;调兵遣将获得胜利

刘备和孙权因为荆州的缘故结盟,但是也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而趋于分裂。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孙权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导致孙、刘两家的矛盾彻底激发出来,刘备决定进攻东吴。这就是'夷陵之战'的历史背景。

'夷陵之战'整体的过程小编就不赘述了,总的来说这是一场规模较大的战役,双方参战的将领有很多,蜀汉一方有张南、冯习、向宠、辅匡、赵融、廖化、傅肜、程畿、马良、黄权、吴班、陈式等等,包括刘备本人;东吴一方有陆逊、孙桓、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李异、刘阿、步骘等等,可以说是全明星阵容。不过孙权本人却没有像刘备一样亲自率领军队作战,而是坐镇武昌作为陆逊等人的后镇。

虽然孙权在'夷陵之战'的正面战场上没有直接表现,但是孙权作为东吴的统治者,其种种决策本来就与孙权本人有关,包括任用陆逊作为大都督。而且孙权在'夷陵之战'中也并非是毫无作为。首先孙权向曹魏称臣纳贡,虽然这个举动容易被后人诟病,但是孙权这种外交手段确实拖缓了与曹魏的战争,避免双线作战的压力,而且除了面子和一些财宝以外,也没有实质性的损失。

其次孙权面对蜀汉的威胁,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从各处征调兵源组建'解烦兵',增强前线的军事力量;征召交州刺史步骘率领一万'交州义士'出交到荆州南部地区,牵制马良以及武陵蛮的力量,让马良不能和刘备的主力部队首尾相连。在'夷陵之战'的胜利之后,孙权马上与刘备言和,准备对曹魏的战争,在曹丕的重大打击之下仍然保全长江防线的完整。这一系列操作让孙权化解东吴面对蜀汉和曹魏的危机,也算是孙权的高光表现之一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