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救腿”方,散寒、除湿、活血,打通坐骨神经
现场实习:一张“救腿”方,散寒、除湿、活血,打通坐骨神经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辨证学》
天气,越来越冷了。
我想起一句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时候,读这首诗,觉得很有意境。
后来,我学了医,忽然不禁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诗中的画面。
这就是,大冷的天,独自垂钓于江雪,老人家的身体,受得了吗?
譬如说,坐骨神经痛。
没错,就是这个遇寒而发的坐骨神经痛,在冬天里的确困扰着很多中老年、老年人。以至于,很多人连出门迈步都难了,更别提“独钓寒江雪”了。
现在,一张真实的医案。我们来看看,中医应对坐骨神经痛的思路之一。
故事是这样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40岁,医案记载姓张。
这个人,很早以前就有腰部疼痛,牵连右下肢的现象,整个人走路非常不方便。
他曾经在医院住院治疗,被诊断为坐骨神经痛。一个多月以来,他接受过抗风湿和激素治疗,症状稍有缓解。
但是,治疗后的第三个月,此人的症状复发,行走又开始艰难了。
怎么办呢?该用的方法,都用了,患者决定,这一次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细,舌苔薄白,舌体胖大,而且上头还有一些齿痕和瘀点。细问得知,患者的病情,遇寒加重。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就给开了一张方子:
当归、丹参、乳香、没药、鸡血藤各10克,牛膝15克,干姜、制附子、防风各6克,苍术9克,黄芪20克,温水煎服。
与此同时,用生硫磺0.5克,以白酒调开,汤药送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三剂以后,就感觉下肢有发热舒适之感,好像一下子有了通电的感觉。从前抬不起来的腰,现在能直起来了。
接下来,原方基本保持不变,略微增加硫磺用量,患者最终病势告愈,而且随访六年,未曾复发。
这张小医案,曾被记载于1984年的《四川中医》上。
这里面是什么门道呢?你先看一看,凑合着品味。
中医有一句话,叫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眼下,这个患者,有坐骨神经痛,导致肢体不用。我们用老百姓的话理解,就是“坐骨神经不通”。
那么,这个不通,是怎么造成的呢?
原因在于三个。
第一,就是寒。患者的病情,遇寒加重,而且舌体胖大,苔薄白,这要考虑一个寒象。寒邪阻滞经脉,导致不通则痛。
第二,就是湿。患者的舌头,边有齿痕,再加上寒邪伤阳,影响津液输布,所以应该考虑湿邪的问题。湿邪阻滞经脉,导致不通则痛。
第三,就是淤。患者舌头,有瘀点,这个要考虑是淤血的写照了。淤血阻滞,经脉艰涩。
总之,寒邪、湿邪和淤血,是导致这个患者“坐骨神经不通”的主要原因。当然,这里可能也有风邪之故。因为无论是寒邪还是湿邪,往往都要通过以风邪作为媒介,侵入并伤害人体。
好了,既然如此,我们看看当时医家用的什么配伍,加以解决:
当归、丹参、乳香、没药、鸡血藤各10克,牛膝15克,干姜、制附子、防风各6克,苍术9克,黄芪20克,温水煎服。另用生硫磺0.5克酒调,汤药送服。
这个配伍,其实是活络效灵丹的配伍。其中,当归、丹参、乳香、没药、鸡血藤、牛膝用于活血化瘀,解决淤血的问题。制附子、硫磺、干姜用于温阳散寒,解决寒邪的问题。苍术、黄芪,健脾益气而除湿,解决湿邪的问题。最后,来一个防风,祛风散寒。
这里头,值得一提的是硫磺。
硫磺这个药,常常作为外用药,它可以杀虫止痒,解毒疗疮。这个东西有毒。做内服的时候很少用。但是,一旦作为内服,它可以温补元阳。古代有一个“金液丹”,就是用硫磺单味药,来治疗腰膝冷弱。此药内服不超过3克。实事求是地说,中医人用硫磺的不多。医案里用了,说明医家对此有把握。普通人,尽量不要效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总而言之,上头这个小医案,非常生动细致地道出了,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一种临床思路。这就是活血化瘀,加上散寒除湿。辨证的要点,我在医案里都有明确叙述,您可以反复琢磨。
当然了,你若问,凡是坐骨神经痛,到冬天加重的,都能这样治吗?我说,不能。经验只是经验,例子只是例子,它们永远都是死的。而病人和病情,却是活的。我们必须辨证施治,不能盲目套用。文老师上文讲这些,可不是万能的,只能供您了解、学习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