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你眼中的世界,就是自己心里的样子
一、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老人坐在那里聊天,有一个年轻人过来问老人:“请问一下,这里的环境怎么样,我想在这里安家。”
老头就问他:“你以前住的地方环境怎么样?”
年轻人说:“我不喜欢以前的地方,那里人素质太差,环境还不好。”
这个老头接着回答说:“那我们这里也是一样,素质很差,环境也不好。”
过了一会,又一个年轻人过来问老头:“这里环境怎么样,我想在这里安家?”
这个老头又问他同样的问题:“你以前住的地方环境怎么样?”
年轻人回答说:“我以前住的地方非常漂亮,那里的人很和谐,我很喜欢当初那个地方,但是因为工作原因要搬家。”
这个老头回答说:“那你就找对地方了,这里和你以前居住的地方一样美好。”
年轻人走了之后,另一个老头疑惑地问:“两个人问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有不同的回答呢?”
老头说:“一个人所看见的世界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自己的内心,如果自己心里充满嘈杂,那么看哪里都觉得一片狼藉。”
这个世界的确存在着嘈杂,人性也存在着黑暗,但是并不代表这个世界没有光明和善良,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心思,那么你走到哪里,看见的风景其实都一样。
人生万事由心,你看见的风景就是自己内心的展现,你觉得自己的世界的嘈杂与痛苦太多,那是因为内心的狭隘和阴暗遮盖了你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人生皆苦海,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每一个表面风光的背后都藏着不方便示人的苦处,这是每个人的人生常态。
所以人生相同的地方,就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痛苦,但是唯一不同的是每个人面对痛苦时的不同心态。
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也是在于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内心,并且由此产生不同的结果。
在春秋时期,庆封在齐国作乱失败之后,想逃到越国去避难。
他的族人就问他:“晋国很近,为什么你不到晋国去?”
庆封说:“越国遥远,更有利于躲避灾难。”
它的族人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作乱的心思,到了那里还保持现在的行事作风,即便像越国那样遥远的地方,你也不能安居,如果你改变了作乱的心思,你居住在晋国也就可以了。”
二、
《庄子》之中有一句话,叫: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人有修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
心静安泰的人散发着自然的光芒,散发自然的光芒的,人们都看到了他这个人,人们要修习此道,就是照常规办事,照常规办事的,人们就来和他做邻居,天也帮助他。人也来和他做邻居,就是天之民,天来帮助的,就是天之子。
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让自己的内心合乎规矩,不超越应该有的限度,一切照常办事,这就是符合了天道,这是获取一切福报的根源。
学海虽无涯,但是将知识与智慧论到根本的时候,就会发现智慧最顶层的境界,并不是教你去改变世界的什么东西,而是让你改变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也就是你内心的境界。
就像佛家有一首很有名的禅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世间的一切或许都只是虚幻,因为生命本身也只是在这世间转瞬即逝的泡影而已,生命本身只有短短的数十载时间,那在这数十载时间中,片刻出现的物质又能占据多少分量呢,所以用超乎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世俗,才能脱离世俗的局限。
当我们用成一种空无的状态去看待这世间万物的时候,心放宽了,那么对待物质的态度也就变了,当你不在意世俗的时候,世俗得失对你也不会产生影响了,这就是转换内心的力量,看见不同世界的道理。
当你的内心清净安宁、和谐安详的时候,人生哪怕遇到一些挫折和坎坷,也能够用自己的温和去化育,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
反之,如果内心充满着戾气和嘈杂,哪怕你身处温柔乡之中,你也感受不到快乐,这就是心性的作用和力量。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