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
中医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中医学认为健康的本质就是机体自身,是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而平衡的破坏即是疾病。古人借用哲学中的阴阳来描述机体,于是就有了阳虚、阴虚,有了阴阳两虚、阴虚阳亢、阳虚阴盛等。
中医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中医学认为健康的本质就是机体自身,是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而平衡的破坏即是疾病。古人借用哲学中的阴阳来描述机体,于是就有了阳虚、阴虚,有了阴阳两虚、阴虚阳亢、阳虚阴盛等。
中医是如何治疗疾病的?
既然机体阴阳失去平衡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那么使阴阳调整到平衡状态,则身体自然恢复到健康状态,于是就有了用“药之偏,调人之偏”的理论,于是就有了补阴、补阳、滋阴泻火等中医治疗法则。
中医是如何认识中药的?
中医学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只有人才是阴阳平衡的。其他万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都不是阴阳平衡的,它们或偏阴或偏阳,再细分为偏热、偏燥、偏温、偏凉、偏寒等等。因为万物均有偏性,所以均可入药,只是秉赋不同,药性各异,程度不一。我们的祖先经过数千年的摸索,筛选出五、六千种药物,其中最常用的有三、四百种。
中药方是如何产生的?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疾病的产生和存在也是复杂的、多变的,单用一种药物治疗有时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中药是多靶点药物,成份复杂,为了增加药效,抵消其副作用,于是就产生了复方。复方中药味有主次之分,有的是为了联合起来增加其疗效,有的是为了抵消其副作用,同样的道理还体现在各味药的药量上,一张药方上有的药用量重若泰山,有的药用量又轻若鸿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君、臣、佐、使。
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大家都知道中医诊病的方法是望、闻、问、切,望指望气色、形态;闻指闻气味;问指问病情;切指切脉。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中医诊病是充分运用了生物全息学说,认为人体的面、耳、眼、鼻、舌、脉等局部区域的病理变化,往往预示着整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最典型的就是舌诊和脉诊,这也成为独具一格的诊断方法。在这方面,中医经过千百年的总结、观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一名好的中医大夫大都有见落叶而知秋到的本领。
看中医时应注意什么?
中医诊病重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作为患者看病时就应详细向大夫介绍自己的病史、症状。而有很多患者一看中医便来个徐庶进曹营---言不发,将手伸给大夫让你诊脉断病,说的对吃你的药,说的不对扭头就走。我一直认为患者这样做是不正确的,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当然有经验的大夫也可以单纯经过诊脉对病症了解的差不多,毕竟四诊中望、闻、切诊都做了,只是差了一个问诊而已。但对患者来说,是去看病,而不是考察大夫,一旦医生对病情了解的不够全面、不够准确,只能是对治疗不利,所以患者应尽可能多地向医生提供与疾病有关的信息。中医很重视望诊,古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所以看中医前尽可能不要浓妆重抹,有的患者为了口腔清洁,看中医前刮过舌苔,这些做法对于诊断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面部的色泽、舌苔的厚薄能够反映机体的气血以及病邪的性质和深浅,做为患者应该注意这些,让医生看到真实的你。
中医治疗什么疾病效果较好?
中医学是几千年来华夏子孙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的总结。就理论体系来说,它更多的是侧重功能状态的分析,它是宏观的、整体的、模糊的、调控的,它的疗效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是确切的,有时甚至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神奇。中医治病很注意患者机体的状态,注重以人为本,讲求个体化治疗。治疗儿科有儿科的用药特点,治疗妇科经、带、胎、产、不孕又有妇科的用药特点,所以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出中医治疗什么病好,我觉得中医在临床各科,如内、外、妇、儿、皮肤等均有显著疗效,尤其是对一些功能性的疾患,一些现代医学称其为疑难杂症的疾病,都在显示着巨大的优势。当有“不速之客”来造访时,您不访试试神奇的中医疗法。
摘自《保健医苑》 文/焦秉奎 何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