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里,当年轻的杜甫遇见李白

秋的天空深邃而高傲,仿佛随时会远去。我喜欢秋天,因为春和夏播种的希望,总会在秋天有结果。

我喜欢秋天,还因为一个人,那就是杜甫。我始终认为,杜甫命中属秋,他人生成长的关键际遇往往发生在秋天。 从“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1]里我发现,杜甫的秋思似乎和李白有关。杜甫为何写下这么多怀念李白的诗句?这要从他们的三次会面说起。

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的那个夏天,这时候的李白刚刚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被唐玄宗赐金还山,李白失望地来到了洛阳,而此刻,杜甫就在洛阳。这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遇,杜甫与李白一见如故,并且迅速做了第二次会面的约定:于开封,秋天见! 夏日的约定终究在秋天实现,同年的秋日里,三十三岁的杜甫第二次和四十四岁的李白见面。据说他们当时一起去狩猎,李白惊叹于杜甫的骑射之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甫有点武艺,而且擅骑射,自然也是裘马轻狂的少年儿郎。杜甫这点武术基因是因为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晋代名将杜预。从杜预以来,杜甫家一直“奉儒守官,未坠素业”[2],他的祖父,是初唐时的“文章四友”[3],文采翩翩,名声在外,他的父亲是兖州司马,杜甫出生于书香世家,又是官僚子弟。这样的人生配置,妥妥地拿了大男主的剧本。

《江帆楼阁图》|李思训·唐

杜甫的童年是在洛阳度过。当时的洛阳是唐朝的大城市,富庶繁华。自小天资聪颖的杜甫,锋芒毕现。年仅七岁,就会作诗,风格豪迈,开口便是咏凤凰。九岁就临写虞世南的榜书大字,十一二岁的时候,已经因为诗文在洛阳显露头角了。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杜甫《壮游》节选 所以,杜甫并不是个一辈子怀才不遇的小透明,而是一个年少成名、才华横溢的世家公子。当时,杜甫也是命运的宠儿,才气和名誉,年轻的杜甫轻而易举就得到了。

图片来源|BBC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表现不出应有的价值。仗着家世殷实,杜甫第一次科举考试落败之后只是一笑而过,写下一首《望岳》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之后,开启了自己人生旅途的壮游。 唐朝人流行去壮游,都是为了积累名气,为仕途做铺垫。年轻的杜甫快乐、潇洒,甚至有点清狂。他有华贵的衣裘,也有健壮的骏马,不为生计发愁,他去游山玩水,结交诗友,为后来创作积累了诸多素材。杜甫保持着那份搞文艺的赤子之心,真诚地怀揣着一些远大的理想,这时,心高气傲的杜甫像极了李白。

在翌年的秋日里,杜甫和李白的第三次会面很快来临,他们又在山东的兖州重逢了。杜甫写下了“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4]的诗句。秋天到了,你我二人再次相见,仍像飘蓬一样飘忽不定。杜甫惋惜李白的同时也似乎是在惋惜自己,可是谁来赏识我们呢?

杜甫这时有些不知所措,对未来感到迷茫。从人生际遇来看,这时的李白的仕途受阻,而杜甫的仕途还未开始。杜甫看到的李白光芒万丈,充满了人格魅力,这时,他惋惜李白之才,却还不理解李白潇洒表面下的痛苦。这道无法跨越的鸿沟,终究是要后来杜甫自己走过,才能填平。 其实,当杜甫遇上李白的时候,正值他人生的春天和夏天。随着秋风的逐渐凋零,李杜二人三次会面结束之后,杜甫的人生也迎来了秋天。

图片来源|BBC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

杜甫和李白分别之后,来到了长安,终于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了。但是,最好的时光,杜甫已经献给了山水。杜甫来到长安的时候,李林甫把持着朝政,当时的唐朝政治生态环境十分黑暗。为了专权,李林甫对唐玄宗制造了“野无余贤”[5]的假象。这一事件最终导致杜甫怀才不遇屡试屡败,困守长安。 当在朝为官的父亲去世后,杜家失去庇护,经济情况就每况愈下。杜甫开始为经济发愁,甚至过起了半幕僚、半门客的生活,当时的杜甫,已经快四十岁了,他开始走向贫穷,向我们印象里那个贫困潦倒的脸谱靠近。杜甫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看清了残酷的现实,并且他无计可施...杜甫逐渐发现,自己的仕途、未来以及命运.....都将无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不久后,持续了七年的安史之乱开始了,杜甫终于被幸运女神眷顾了一次,在长安沦陷前他逃了出来,开始了在血与火中奔走的流亡生涯。

图片来源|BBC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

历史朝局的巨大变革,让杜甫逐渐走向我们印象中那个独孤凄苦的杜甫,现实改变了杜甫的心性却扑不灭他心中的信念,杜甫有文人气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身处战乱动荡的年代,民不聊生,杜甫年少时理想的他乡与山水逐渐变成了眼前的民生与山河,在经历了无数苦难之后,杜甫的豪迈潇洒也转变成了“国破山河在”[6]的沉重与信念。 在无限的悲凉中,杜甫的蜕变已在他的诗中完整地表现了出来。杜甫一次又一次地想起李白,怀念李白时用诗直抒胸臆,“飘零酒一杯”[7]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那时的杜甫似乎更懂李白了,可是他们再也没能相见。

图片来源|BBC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

杜甫对李白的怀念,是关于青春与大唐盛世最后的记忆;是理想和现实碰撞时的慰藉;是对无忧无虑少年时光的告别;也是对人生恣意浪漫最后的追忆!

在我心中,杜甫有属于自己的人格魅力。他不是在仰望李白,也不是迷弟的心态。而是一种心心相惜,是因为在李白身上,杜甫照见了自己的初心,那种飘逸与灵动,本就是诗人们向往的超世之心。

诗仙与诗圣的相遇相交与永别,交杂着历史背景的错综复杂,经历了大唐华美盛世的破碎与凋零。杜甫既有过意气飞扬的时候,也经历过生活与命运的巨大打击。然而他之志,不在己身富贵荣华,而在天下万世太平。

图片来源|BBC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

有人说,当你经历了社会的敲打就能读懂杜甫了。我不提杜甫那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只是独爱《江岸独步寻花七绝句》中: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这几句。

读来有种说不出的温情,我甚至能想象,在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

图片来源|BBC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

写这首诗时,饱经离乱的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有了安身之所。抛开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的光环,经历种种磨难后的杜甫依然热爱生活,心境一如当年那个天真无邪的少年郎,他有诗和酒,可以吟诵,可以沉醉,美好的回忆留在心间。他愿与春光同在,享受这人间的美好与温存。 我忽然间意识到,他的愿望竟也如此平凡,他当时只不过是一个老人,一个弱者,一个普通人而已。原来真实,才是更令人着迷的人性之光。

我想,那年秋天,年轻的杜甫遇上李白的时候,他的眼眸里有光,璨若星河。但是,他并不是想成为李白,而是想做最真实自由的自己。

★本期作者:知秋公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