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更有效果的七个原则
最近,听了一位年轻教授的讲座,内容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有效,这位教授讲了以下七个原则:
原则一: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知识结构化是现代学习理论极其强调的一个特征。与结构化相对的是知识的碎片化。结构化的知识是真正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的知识。
以英语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为例,如果遇到一个教一个,就很散,是碎片化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果总结成下表,这个知识点就变结构化和系统化了,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高效。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一书中说,“学习,一个解构的过程;学习,一种意义炼制活动。” 教师要尽量把知识提炼,使其结构化和系统化,方便学生消化!
原则二:善用经验
学习不是凭空发生的,学习必须借助于每个人已有的经验、已有的认识。只有尽力把新的知识尽可能与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联系起来,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生发出新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在教学中,越是回到学生的经验中,教师就越是能够找到有效教学的起点和切入点。挖掘学生的经验,才能让学生的理解获得真正有效的成长。
也就是说,当老师的,不能一门心思只管自己上课,要花点心思和功夫了解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学生是在什么样的一个水平上,他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太容易不必要讲,哪些知识又太难,目前阶段根本接受不了,还有哪些知识是学生感兴趣学,而且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教室应该尽量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区中学习!当然,如果是大班教学,要想这么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也确实不现实。
原则三:情感促进认知
现代脑科学已经证明,人的情绪和情感,对于人的认知有着深深的影响。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麦克连(Mclean)的三脑说研究表明:人有三个主要层次的脑,它们是爬行类联合体、边缘系统和新皮层。三脑是合一的,因此,概念、情感、行为等,互相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并彼此影响、相互完善。所以,学生的情绪深度和范围必然影响他们的掌握概念和程序的能力;情感是与学习整合在一起的,当我们忽视我们所教的任何学科中的情感成分时,我们事实上就剥夺了学生对意义的体验。因此,教育的最佳状态是为学生创造高挑战与低威胁的环境。
其实,教学生和教自己的孩子一样,要给学生制造一个宽松且自在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和孩子,不要威胁,不要凶神恶煞,使他们害怕,情绪不好,自然也学不好!我们要心平气和,和声细语,充满爱的教育可能效果更好。而且,如果一个学生喜欢你的课,他就会想办法学好这门课,这种情感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
原则四:要学会科学的记忆
人的大脑记忆有两套记忆系统:一是分类记忆系统,另一是位置记忆系统。分类记忆系统对应的是——路线学习(依路线而行,忠实地按照指点的路线行进,忽视大的情境,确保精确性);位置记忆对应的是——地图学习(建立地图,尽力了解建筑物、街道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尽力获得一种“总体”印象,尽力建立一个更大的复杂地图)。
学校教育中现存的大量是路线学习而不是地图学习。而地图学习总是复杂的和个性化的,它趋向于使学生有机会去组织信息,倾向于使学生获得超越课本中的更多信息,推动学习的思考。
原则五:把艺术和科学结合起来
爱因斯坦说,“音乐不影响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从同一个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作曲家在这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
所以,培养孩子,最好让孩子学一门乐器,平时学习累了,玩一玩乐器,换一个思绪,可能休息得更好。当然,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走到巅峰,就融合在一起!
原则六:要利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促进学习
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神经元类型——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它天生地担负着一种模仿、顺应他人的功能。神经心理学家左拉第研究表明,追求与他人一致性的能力是天生地植根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之中。
在教学中,可以尝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共同体,并且在每个共同体中都有积极主动认真学习的学生,那么,他的存在就会带动整个共同体小组,使小组其他成员也积极主动认真地学习。
原则七:积极参与课堂是促进认知和学习的重要方式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多年的跟踪研究表明,学习参与、课堂的参与,与他们的薪资的关系越往后越紧密。所以,要鼓励学生多多发言、多多表达,这可跟今后的薪资挂钩哦!而且,语言是大自然赠与人类最珍贵的礼物!我们要好好享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