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生存危机?创新派的谎言,陈振濂在王冬龄书展上重提

作为创新派书法的代表之一,王冬龄一直在不停地折腾,违背了传统书法自然出新的原则,结果他的作品越来越难以被大众接受。尽管如此,一些人却在为他辩护。这次“从头再来——王冬龄书法艺术60年”大展中,到场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在致辞中,又提到了书法的发展问题。

王冬龄教授

陈振濂认为王冬龄是身体力行非常持久的标志性人物,他说:“今天书法很好,以前书法更好,但今后的书法怎么办?在现代信息和互联网社会,尤其东西方融合的环境下,书法将来的命运到底如何?我们每个人在探索的时候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王冬龄老师这次展览'从头开始’就给出了他这一辈子的答案。”

陈振濂先生

这番话肯定了中书协理事、中国美院教授王冬龄的书法探索,并认为他是一个标志性人物,对书法未来发展方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段话围绕的就是“书法将来的命运到底如何?”其实这么说是有时代背景的,创新书法之所以能够兴起,与一些人一开始就假定了书法到了穷途末路,需要重新开拓方向有关。

王冬龄书展开幕式

持这种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书法几千年来一直在在汉字的框架内发展变化,从来没有一刻停止。不仅有真、行、草、隶、篆书体的巨大变化,更有一种书体之下、不同书家的独特面貌,书法的变化可以说不可胜数。这种变化并非是人为追求的结果,而是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的自然变化。

书体演变

历史上大的书体变化,基本找不出一个明确的创造者,顶多就是能找到定型的关键人物,比如秦朝丞相李斯,在原来秦国通行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的文字小篆。尽管小篆比起前面的大篆,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两者之间的延续关系还是清清楚楚的。再比如三国时期的钟繇,在隶书向楷书过渡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他并不是凭空创造了一种书体,尽管他的楷书已经明显有别于隶书,但是今天看来依然与隶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钟繇小楷《宣示表》

这是大的书体之间的自然演化关系,就是一种书体内部,同样进行着自然出新。比如楷书,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开始一直到魏碑、唐楷一直在发展变化,这其中没有一位所谓的书法大家在人为推动这个进程,相反他们尊重汉字、注重内功。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髓论》中就说:“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文字是根本,所谓创新书法随意解构汉字,乱书甚至连汉字这个根本都不要了。

虞世南语

书为心画,每个人能做到如实地反映自己的内心,自然有自己的面貌,因为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心是完全相同的,这是小变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大气象,书家的个性中必然有这个时代的共性,这就是时代的风格,魏碑、唐楷都是那个时代的集体面貌,这是大变化。创新书家所谓的千人一面,自然状态下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是人为。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推崇创新的“书协体”,才是真正的千人一面。真应了老子说的:“执者失之,为者败之。”太想创新,反而千人一面。

王冬龄作品

再看王冬龄教授的乱书,为了创新与书法甚至与汉字都没有关系了。如果硬要问与什么有关系,只能说与西洋美术中的抽象画有关系,而且关系还不浅。这种人为的创造,完全割裂了同传统书法的关系。这既不是汉字发展的需要,也不是书法自然发展的结果,完全就是自以为是地颠覆传统。除了博人眼球,对书法、对汉字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绝不是为了书法的发展。

王冬龄作品

创新派既看不懂书法史是一部书体自然演化的历史,也分不出书法个人面貌的细微差别,就像外国人看中国人都一个模样一样。基于这种粗糙的判断,指出的方向必然是错误的。就如同一个医生,老觉得健康人有病,不断地喂药,本来好好的人也给折磨得奄奄一息了。丑书、乱书就是本来没病,硬是治出来的病。

·原创作品,私自转载、拼接必究·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 / 弘扬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 如果说得在理,就请关注、赞赏、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