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南村自梳女与纸通公仔
作者:崔惠华
……
纸通公仔是七夕民间拜七姐乞巧用的风俗工艺品,有着浓烈的地方特色。纸通公仔神秘而独特,每件作品独一无二,它的作者是那些终身不嫁的“自梳女”。“自梳女”是解放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殊群体,一些妇女为摆脱封建婚姻之束缚,更为了摆脱婚后被男子遗弃的悲惨命运,坚决终身不嫁,并“以嫁为人间最羞辱之事,于是遂约不嫁,即为父母所强嫁,亦必不落家。不落家者,嫁后不与丈夫同寝处,越日仍归母家,与同党姐妹为伴,为不失落于夫家意也。”(《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长期过着独身生活。“自梳女”为了能够互相照应,大多相约几个要好的姐妹住在一起生活,她们被称为“姑婆”,她们住的房子称为“姑婆屋”。纸通公仔是“自梳女”们在“姑婆屋”里制作而成的,其制作手艺也局限在“自梳女”内部流传。番禺梅山的“自梳女”就是靠长年制作和出售这种纸通公仔来维持日常生计的。纸通公仔是她们经济生活的依靠,她们担心失去经济来源,不敢把手艺外传,姑婆们在“姑婆屋”里制作纸通公仔,其制作过程从不示外人。做好以后,把纸通公仔放进装有炒米的铁箱里密封保存,因为纸通公仔一年才出售一次,保存方法很重要,据说炒米可以吸潮除湿,经常更换和晾晒炒米,就能避免纸通公仔受潮损坏。一板公仔大约可以换30斤谷子,一年所得的工钱可以勉强维持简单的生活。
纸通公仔被未婚姑娘视为珍贵的乞巧物品,甚至广州、佛山、香港等地有钱的女子也托人前去订购。《广州岁时纪》云:“七月初七日,俗传牛女相会之期,一般待字女郎,联集为乞巧会。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等,极钩心斗角之妙”。番禺梅山附近的村庄,乞巧节拜七姐是姑娘们一年当中最重视而又最高兴的节日,大家凑钱大搞乞巧活动,各村的姑娘在暗中比斗、摆阔,看谁的乞巧品精美奇巧。乞巧物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做工精细的纸通公仔,姑娘们合伙在自家门前或村中的大地堂上摆上十几张八仙台,台上摆放着一板接一板的纸通公仔,如同一个个小戏台,让村民逐一欣赏。按当地的风俗,人们认为纸通公仔是圣洁之物。“梳起姑婆”洁身自好,闭门制作纸通公仔,不准外人偷看,不准私自外传,是因为纸通公仔十分神灵,它忌肮脏的东西。据说乞巧节期间,如果遇到观众里有坐月妇人用手去指点触摸纸通公仔,或是有邪气缠身的人靠近它,纸通公仔则会自然散落倒塌,迷信她那是被“脏东西玷污”所至,极不吉利。纸通公仔的神秘色彩是人们赋予的,它给人们带来了吉祥,带来了喜悦,同时也给广东民间习俗增添了迷人特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番禺梅山村有陈群兴、陈福萍、陈爱娣、陈爱心和陈咏通等十几个姑婆会做纸通公仔,其中有一位外号叫“鸡玉”的“自梳女”,她有文化,认识字,负责销售、接订单和去广州长寿路洋行买材料。纸通公仔的材料很简单,主要是薄纸片和铁线,蜡做的公仔头、香粉做的脚和手都是买现成。陈咏通14岁的时候开始跟一个叫余兴(外号叫大头余)的60多岁老姑婆学做纸通公仔,由于当时年轻手巧,过了不久她的手艺就超过了老师傅。
纸通公仔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首先要把各种不同颜色的约8厘米方形的薄纸片卷成一条条细小的纸通,再把长形纸通一截一截剪成芝麻粒状大小的纸通备用。经过精心安排之后,把构思设计好的场景用细铁线扎成一个骨架,固定在木板座上,然后细心地把芝麻似的小纸通,按需要、分颜色、孔心向外整齐地排列粘贴,组成各种艺术形象。通常一个公仔须数天才能完成,一板纸通公仔一个故事。做一组(俗称一板)纸通公仔要一个月左右,人物多、场面复杂的纸通公仔需要的时间就更多一些。纸通公仔色彩鲜艳、造型生动,题材十分广泛,有简单的台、椅、花瓶等36件台头饰物,还有根据粤剧故事内容创作的一组组戏剧场面。姑婆们按照戏曲、神话传说等故事内容,闭门创作,各出奇招,每年都有新款式。如“吹箫引凤”,是一位书生在吹箫,箫中吹出朵朵祥云,引来了凤凰,凤凰上站着一位美丽的仙女。陈咏通的作品50年代初曾经在广州文化公园展出过,还刊载于《羊城晚报》,可惜未能保存作品。陈咏通做纸通公仔做了30多年,直到拜七姐风俗逐渐淡化,陈咏通才逐渐结束了她的工作,纸通公仔也随之自然消失了。
另外一篇:
《民间艺人李光华和七夕公仔》作者:姚瑞英 潘剑明
一、乞巧节
七夕公仔出自七夕文化,七夕文化中包括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汉朝已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农历七月初七珠三角民间举行的“乞巧节”又称为“七姐诞”,拜七姐活动源远流长。七夕是广州城乡姑娘们最高兴的日子,民国陈济棠时期最为兴盛。为显示自己的巧手,每年七夕前两三个月,姑娘们便用通草、色纸、布、灯芯、芝麻、稻谷、白米、红枣、金针、冬菇等制作各种微型花卉、日常用品和古代人物,还用稻谷、绿豆、禾秧、豆秧作拜七姐之用,俗称拜仙禾、拜仙菜。当时由于生活比较安定,乡村还常常摆大七姐。在展出微型工艺品之余,还请剧社唱大戏。天河区下元岗村摆大七姐时人头涌涌,热闹非凡,村民看戏时把塘堂都踩崩了。
日寇侵华,日军烧杀抢掠,民不聊生,拜七姐停了下来,日本投降后,城乡的拜七姐活动又逐渐兴起,一直到解放后的1964年。
……
四、传统七夕公仔的制作
李师傅做的七夕公仔一般高30厘米,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公仔用元宝纸做身,用蜡做头、手、脚,用绢做衣服,衣服上绣上珠花。不同人物穿不同的衣服,戴不同的头盔。如大将穿大靠、战袍,女将穿战裙,侠士穿马袍。战将的头盔有2条雉鸡尾,文官戴官帽,皇后公主戴凤冠,大人、小姐戴蝴蝶花。
(一)做七夕公仔的程序
1.做底座
底座是支撑七夕公仔的基础,有底座公仔才能放得稳。底座用石膏、木头做均可,因石膏容易制作,李师傅通常都用石膏做底座。
2.做头、手、脚
李师傅的七夕公仔的头、手、脚用蜡倒模而成。先做好头、手、脚各一个,然后用水泥或石膏做成模具。把蜡煮溶,倒模,做成头、手、脚的毛坯。
3.做身
先用水泥或石膏做好身的模型,然后用湿的元宝纸敷在模型上,第二层以后用糨糊,干了取出。
4.做头盔
先用元宝纸按做身的方法做好头盔的纸壳,用布封好头盔,再装绒球、珍珠、花卉等等。
5.做衣服
按人物需要做衣服。在衣服上绣珠花、珠片,贴兔毛、流苏。衣服可整件做,也可一片片做,做完合成。
6.安装公仔
安装时要用铜线做支撑,用铁线则容易生锈。安装的先后按安脚、着裤、安身、着衫、安手、安头的程序安装。
7.画眉、眼、嘴
先用红粉扫面,再用黑漆划眉眼,最后用红漆画嘴。
8.安上底座
(二)做纸通公仔的程序
l.做模型
用泥、水泥、石膏均可。想做人就捏个人物,想做动物就捏个动物,模型干了就可动手粘砌。
2.卷纸通
选软硬适中、柔韧性强的纸(如纱纸)做原料。把纸裁成6~7厘米长、5厘米宽的纸片,卷成纸通。纸通直径大小视作品部位需要。如做人身,直径约2毫米,如做龙须,直径可小于1毫米。
3.剪成纸通粒
视作品需要,把纸通剪成纸通粒。
4.砌纸通
先在模型上涂上蜡,接着逐个部位砌纸通(用胶水粘贴)。砌好一个部位就拿出来。
5.组装
各个部位做好了,就用胶水粘贴、组装,至此,纸通公仔就做成了。好的纸通公仔纸排列均匀,花样多、图案多,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