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小鲜肉”和“老戏骨”,如今选谁更好?

昨晚有个导演跟我商量一件事:

他拉到一笔投资,打算拍一部戏,在选角上被难住了,因为有几个主要角色他吃不准该选“小鲜肉”还是“实力派”。

选前者吧,担心戏本身的质量,因为懂的都懂,他又恰恰有些艺术追求。选后者吧,他担心将来叫好不叫座,将来万一票房成绩不理想,对资方不好交代,还会影响他以后的计划。

这件事把我也难住了。

我对“小鲜肉”的看法倒不是很极端,接触过一些人,觉得发展前途还是可期的。同时我对实力派的演员一直保持尊敬。但影视剧的成绩一直也属于《走近科学》探索的范围:

说是迷信吧,真相又总是令人垂泪。

这跟市场在某个阶段的需求有关,倒真不能偏执地以为一定是哪一类人的问题。抛开选择什么洋的演员,跟故事的类型、题材,还有导演与后期制作,甚至将来投放市场的宣发策略也有很大的关系。

01

我举个例子——

国庆前受邀看了一部电影,然后对方给出了一些市场宣传的规避点,我一看就觉得有问题,不仅前期该有的亮点要被遮着藏着,连一些观众该感兴趣的剧情向也不能提。只一昧地强调“阵容”、“制作”和“辛苦”,这就很尴尬了,因为在我看来,隐约有了些“烂片”才配有的宣传标准。可这部戏确实可圈可点。

但片方的态度也同样让我意识到:

我说了不算。

后来等电影上映后,果然如我所想,观众没有及时在前期得到应有的观影指南和亮点曝光,于是批评和票房成绩自然也就成了定局,甚至出现了很多攻击声。

可惜了其中很多演员的努力还有导演的心血,当然,同时挽尊资方的钱。

回到“选角”这个话题上,我大致看了一下导演朋友的剧本,我觉得基本合格,人物定位也能清晰,角色也比较丰满。这就很难得了,相对于只是为了拍戏而拍戏的固执,我能体察到编剧和导演的诚意。在这种情况下,选角肯定很重要。因为要对艺术有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列举了几个目前业内还算比较认可的演员,给到导演一个参考意见。

这些人里有我觉得不错的小鲜肉,也有沉淀一段时间的实力派,无论哪一种,我个人都比较认可。

讲到这个问题,是我觉得必须要结合现在的时势,避免大家陷入误区。

02

我们的内娱风向跟很多社会问题一样,非黑即白,非负即正,这样挺不好的。

尽管出现了很多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但凡事都该有一个界定,评判一个人或一类人也是如此。

在一个群体没有相应的或正面或负面的事情发生前,轻易不贴标签,这样对人家也有公平。你不能说因为人家年轻、长得刚巧也好看就轻易定义为“流量”,顺带连“小鲜肉”也成了贬义词。同样也不能因为人家混得时间长了,演过一些作品就贸然觉得人家肯定是“演技派”。

否则的话,等别人年岁长了,是不是就一定要晋升为“艺术家”呢?

未必。

选角首先要看对方已有的作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角色设置和人物要求,然后在大致合意的情况下接触对方,现场试戏。诚然在角色之外有很多因素要考虑,比如粉丝群体、个人风评、社会认可等,但都只是参考,当然,劣迹艺人必然是不能用的,再合适也不行。

如今社会上开始反省此前对“小鲜肉”的“纵容”,只要一提到这个词,往往就必然要跟“没演技”、“没人品”、“花架子”、“毒药”挂钩,这就有失公允了。这样说的话,那易烊千玺、王一博又算什么呢?目前看他们的演技和人品还是可以的,但他们也确实属于“小鲜肉”。像他们这样的年纪演技水平的,我相信也大有人在。总不能因为个别的浮夸就断然否定了一个年龄层的作为,这就太冒失了,甚至太幼稚了。

指引发展方向是社会工作。

偏听偏信却是智商的问题。

前者客观,后者主观。

03

结 语

把握选角的分寸和尺度并不难。

一句话:

觉得谁适合就选谁,不因为别人的定义就先自我封闭了文艺工作需要的客观和严谨。

任何行业里都有害群之马,每个年龄段里也总有人做不体面的事。

所以导演朋友问的这个问题,只能说明他对自己的作品很重视之外,对轻易贴标签也存在误区和偏见,这种偏见如果扩大为一个行业甚至一个社会的偏见,可能对真正的好人不公平。

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上。

那当“小鲜肉”有一天真的变成了“老戏骨”时回首看,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是侥幸自己终于在偏见中活下来了?

还是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倚老卖老”呢?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