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兴趣

什么是“社会兴趣”?即对待他人总是保持一种合作及建设性的姿态,对于和他人交往以及融入到一个新的群体之中怀有浓厚兴趣的一种惯性思维及在此思维指导下所做出的行为,都属于社会兴趣范畴。

社会兴趣是一种对待他人不因某种特殊的关系和目的而抱有的某种感情的行为。它能够衡量一个人对于现状的认可及满意程度,以及是否对于未来状况具备着积极的预期和乐观的憧憬。

在兴趣前面加上社会两个字,顾名思义它不仅仅是指你对周边亲密关系人之间变现出来的友善之情,更主要体现在对待陌生人之间在不具有某种利益诉求的前提下是否同样能保持着友善与互助之情。因此,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及一些细微的举动即是衡量你是否具备社会兴趣啦。

例如,乘坐电梯时,先进入电梯里面的你,已经听到或用余光看到后面有人同样要乘这班电梯时,是否愿意按着电梯的打开键,主动且耐心地等待对方的到来?在对方喊着“等一系等一下”时,你在是否能够伸出手为后面进来的人挡一下电梯门以免对方被夹?你站在离按键最近的位置时,是否能友好地问下对方去几楼?然后帮TA主动按下TA要去的楼层。

还有,就是你在公共场合开关门(来回进出的人群比较频繁)时,你进门后,是否习惯性地用手把门往后推,以方便后面的人进入或是避免被门撞到。有机构甚至还为此专门做过测试,他们随机找来了相同数量的60后、70后、80后、90后人群,结果是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做这个动作的比例有着明显的差别。大家可以猜测下哪个年龄段的人去社会兴趣表现的更高一些?

20世纪初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社会兴趣的主要标准,分别是合作、给予与共情力(同理心)。合作与给予都是一种分享(关于分享,作者在本公众号里写过《分享OR装逼》的文章)共赢的心态,而共情力则是一种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心态。这三点总结起来其实只有一个核心观点即“面对社会上的陌生人你是否能够做到给予大于索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亏是福”的一种积极心态。

按照上述这个标准,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多年以后一个班级里的同学聚会时,往往混得好的或者最有钱(当然,今天并不是想弘扬有钱就成功这一价值观)的都不是那些当年只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那些性格外向开朗阳光乐于助人的同学。这大抵也是因为他们社会兴趣更高的一种市场回报吧 。

记得大概两个月,作者在本公众号里写过一篇《圈层互助》的文章,里面提到了人脉圈子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其实,人脉圈子绝不是你的父母或是长辈在你一出生就能帮你搭建好的。当然,不可否认,他们作为引荐人的帮助确实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你要想拥有一个自己的且更加稳固的人脉圈,相信光有引荐人还远远不够。我们或许还需要积极的社会兴趣,更要有对待他人“给予大于索取”的乐观心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