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费逵先生家世、早教及其他

一九四一年七月七日中午,陆费逵先生在香港家中会见客人。下午三时许,他感到浑身酸痛,大汗淋漓,躺下来枕头、床单都湿透了。当时陪伴在身边的女儿陆费铭绣,焦急地询问父亲怎么了?陆先生说没做什么,只是谈话时,客人劝他抽了一支小雪茄。第二天陆先生依然感觉不好,他半夜起来,开始整理中华书局的账册,又给夫人写下遗嘱。九日清晨,陆先生从浴室中出来,心脏病发作,突然倒地,从此长眠不醒,时年仅有五十六岁。

就这样,一代中国百年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一颗中国现代百年出版业的文化巨星,从浩瀚无际的夜空之中,猝然陨落。他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是四十年从事教育与出版事业的辉煌经历,是一篇篇优秀的政论与教改文章,是一所所他参与兴建与主持的新式学校,是一套套他组编或亲自撰写的各类图书。更为耀眼的业绩,是他在民国元年创办的中华书局,他远见卓识,历尽艰辛,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建造出一艘中国文化出版的巨型轮船,给我们留下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典籍,如《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中华大字典》与《辞海》等,还有各类中小学教科书,各类期刊杂志,以及规模庞大的各类图书。使中华书局成为百年以来,中国出版业名列前茅的双雄之一。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中华书局生生不息,他们承继前贤,不忘陆费逵先生当年留下的产业精神与文化遗产,还在陆先生的家乡——浙江桐乡,建立伯鸿城市书房,设立伯鸿书香奖。

但可能是陆费逵先生离开我们的时间太久远,可能是他的人生之路过于短暂,也可能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陆先生的人生轨迹,更偏重于一位实业家的塑造。在我们的视野中,能够了解到陆先生的信息,实在是太少了;或者说,许多事情的认识,仅限于人物介绍的层面:我们知道,陆费逵字伯鸿。陆费是复姓,《百家姓》上没有,明末出现于浙江桐乡。陆费一族本姓费(读bì),明代时,其先祖出嗣舅父陆氏,遂冒陆姓。后费氏一支无嗣,为兼祧两家,改姓陆费。我们知道,陆费逵先生的五世先祖陆费墀,曾为《四库全书》总教官,他曾在浙江桐乡建枝荫阁,藏书极多,后来毁于兵乱。我们知道,陆费逵先生的母亲吴幼堂,有言她是李鸿章的侄女,很有才华。陆费逵早年未入学堂,只是由母亲在家中教育五年,“幼承庭训,与经史各籍无不研读。教授法以讲解为主,且循循善诱,不喜责挞,以易于领悟为要旨。”(陆费执《陆费伯鸿先生传略》)我们知道,陆费逵先生天资超群,勤奋好学;成年之后,同人们评价他才智过人,人品端正,有“大头”之戏称。

当然,我们更知道,陆费逵先生二十三岁时,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事;五年后自立门户,创办中华书局,在商业上始终是商务印书馆的强劲对手。有观点说,中华书局的兴起,一直秉承着追随与追赶商务印书馆的产业精神,在此基础上改革创新,最终成为出版界名列前茅的企业。也有观点说,中华书局始终缺乏创新的能力,许多产品都是模仿或追随商务印书馆的结果。我认为,后一个观点有失公允。在产业林立、竞争残酷的商场,追随本来就不什么坏事情,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情。何况在陆先生创业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无人知晓的故事。比如在他逝世的时候,时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王云五先生,曾在《悼念陆费伯鸿》一文中写道:商务与中华,“经过激烈的竞争后,彼此认识因之较深,渐转而为精诚的合作。在后几年间,我对于(陆费逵)先生诚恳态度的认识,也正如在以前对他所持的怀疑态度,简直是一样的程度。”

深一层思考,作为一位成就斐然的实业家,陆先生个人留下的文字不多,而且他的文章大多短小精炼。再者时光流逝,人们留下的记忆也不是很多;许许多多的事情,人们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脑海中,自然会有许多问号浮现出来:陆先生的祖辈何以辉煌、何以中落?他为什么从未上过正规学校,只是家教七年,而后自学,就能够有如此才华,如此见识?他为什么有勇气与能力,创立中华书局,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创造新的业绩?

在此,我想从两个方面,深入挖掘一下陆费逵先生的思想源流:一是他的五世祖陆费墀的故事,再一是他早教的故事。

一、五世祖陆费墀

在陆费家族的先祖之中,陆费逵先生最崇拜他的五世先祖陆费墀。关于陆费墀的身世,其小传有记:“陆费墀字丹叔,号颐斋,清桐乡人。乾隆乙卯南巡,召试一等,特赐举人,授中书。丙戌,传胪官至礼部侍郎。未几,卒。读书自经史百氏外,旁及堪舆、医卜、术数、方技之学,靡不究晓。精鉴赏,凡彝鼎、图书、碑刊、缣素,入手辨真赝。书法得力颜平原。诗宗唐少陵,宋苏、陆两家,能自出新意,不落前人窠臼。”

在《校印〈四部备要〉缘起》一文中,陆费逵先生写道:“先太高祖宗伯公讳墀,通藉入词林;《四库全书》开局,以编修任总教官,后任副总裁,前后二十年,任职之专且久,鲜与匹焉。晚岁构宅于嘉兴府城外甪里街,颜其阁曰枝荫,多藏《四库》副本。洪杨之乱毁于火,今者甪里街鞠为茂草矣。”在此文的后面,陆先生还附上一段“附志”,更为详细地讲述了先祖陆费墀的故事。综其要点:一是《四库全书》开局,陆费墀即任总教官,后来乾隆皇帝称赞陆费墀承办《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荟要》有关事宜,“实心勤勉,学问亦优”,因此得到奖赏。二是因为馆中的书有“应毁未毁”,以及底本未移交明白等问题,陆费墀受到革职留任、自费赔偿的处罚;后来又因为杭州文澜阁中的书排架错误,陆费墀受到重罚一万两,未几去世,年仅六十岁。三是因为陆费墀在京寓所失火,陆费墀《全集》被焚毁;继而甪里街别墅枝荫阁又遭遇洪杨之变,其中藏书荡然无存,从此家道没落。四是陆费墀主持《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十七年,一直勤勤恳恳,辰入酉出,寒暑不懈,每有会心,手抄节录,若急饥渴云云;虽然馆中还有很多职员,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但真正与《四库全书》相伴始终且出力最多的人,唯有他的先祖陆费墀。

以往人们对于陆费逵先生出版生涯的研究,谈到他的先祖陆费墀,大多是以陆先生上面这一段文字为依据的。可以说,关于陆费墀的故事,就内容而言,陆费逵先生的自述基本准确,但我们还可以站在书籍史与文化史的角度,翻看一下《四库全书》编纂的历史,那里记载了更多的历史资料,使我们可以从更为丰富与客观,乃至负面的角度,读到更多的故事,从而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推断。这方面的文章典籍很多,如《陆费墀:〈四库全书〉总校官》(高云玲)、《四库全书问答》(任松如)等。此处整理出几段,将其与陆费逵先生的自述,做一个点对点比照,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一是《四库全书》开馆时,乾隆皇帝已经六十二岁了,他担心看不到《四库全书》竣工,因此让人从中择取精华,编纂成《四库全书荟要》。在这项工作中,陆费墀主要负责《四库全书荟要》的校对、核查其缮写与誊录等事项。由于此书是专门给乾隆皇帝看的,所以陆费墀与誊录官、纂修官都非常用心:“每校订一书,陆费墀都详列著者年代、官职、里籍、姓名,缮写所用底本,以及校勘所用版本,并将诸本异同之处列为条目,附于每册之后,名曰《考证》。”(史志龙《陆费墀与〈四库全书〉》)乾隆皇帝拿到书后,发现缮写认真、考证严谨、校勘精确,非常满意。

二是自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全书》开馆,直至乾隆五十五年去世,陆费墀入馆十七年,“辰入酉出,寒暑未尝稍懈。职员中与《四库全书》相始终而实际任事最力,经理出自一手者,殆陆费氏一人也。”(任松如《四库全书答问》)

三是在乾隆四十五年,王杰任武英殿总裁时,曾参奏陆费墀遗失《四库全书》底本四五百种。乾隆命大臣英廉、金简等审查。经过调查发现,遗失底本三十余种,遗失的原因是广征天下书籍,卷帙浩繁,收发不清,加之人员冗杂。陆费墀并没有私藏书籍,或者以此牟利。乾隆皇帝惩罚陆费墀“销去加一级,免其降调”。

四是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和文津阁珍藏,是为“北四阁”。乾隆四十七年至五十二年,又抄写了三部,分驻江浙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是为“南三阁”。书成之后,乾隆皇帝发现,在缮写、誊录与校订等方面,全书漏洞百出,讹谬丛生,当删不删,该毁未毁。因此乾隆皇帝非常生气,严厉惩罚总校官陆费墀,“南三阁”所有面页、装钉、木匣、刻字等项,全部命令陆费墀自己出钱筹办,而且不让盐商等承办,以防陆费墀从中牟利。接着将陆费墀革职。陆费墀受此打击,不久便抑郁而死。他死后,皇家又籍没其家产,仅给其子孙留一千两做为生活费用,其余全部作为添补“南三阁”办书之用。而总纂官纪晓岚、陆锡熊与陆费墀一样,实际负责《四库全书》的编修工作,但他们却没有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

五是乾隆五十五年,陆费墀死后,乾隆皇帝依然耿耿于怀,下旨称:“陆费墀本系寒士,家无担石,向在于敏中处藉馆为业,谅不过千金产业耳!今所办三阁书匣等项,及缴出罚银一万两,计其家资已不下三四万,若非从前在四库馆提调任内苞苴馈送,何以有此多资。”(《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皇帝还曾作诗《题文津阁》写道:“究因考核未尽力,薄用创惩示懈公。独有费墀牟利重,职镌其计叹非工。”(《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

以上诸事,《清史稿·陆费墀传》亦有记载:“陆费墀,字丹叔,浙江桐乡人。陆费为複姓。墀,乾隆三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充四库全书馆总校,用昀、锡熊例,擢侍读。累迁礼部侍郎。书有譌谬,上谓昀、锡熊、墀专司其事,而墀咎尤重。文澜、文汇、文宗三阁书面叶木匣,责墀出资装治。仍下吏议,夺职。旋卒。上命籍墀家,留千金赡其孥,馀充三阁装治之用。”

史论认为,其实乾隆皇帝重罚陆费墀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书的谬误,而且在于陆费墀与于敏中的关系。于敏中首倡编修《四库全书》之事,并且向乾隆皇帝举荐陆费墀。乾隆皇帝后来发现,于敏中勾结地方官员,贪污受贿,因此认为陆费墀倚仗于敏中,藉修《四库全书》有牟利之嫌。说来陆费墀和纪晓岚二人,一生的主要精力,均在编修《四库全书》上。然而前者因《四库全书》而获罪,后者因《四库全书》而扬名,际遇迥异,令人叹息。

二、母亲的教育方式

研究陆费逵先生早年接受教育的状况,他在《我的青年时代》中写道:“我幼时母教五年,父教一年,师教一年半,我一生只付过十二元的学费。”回到本文开篇处的问题,此处需要进一步追问:陆费逵先生为什么一生不入学堂?主要是他个人的意愿,还是母亲的主张?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父亲充任什么角色?母亲的教育,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先说不入学堂,需要说明,不是不入,而是曾经入过两次,但都时间不长,半途而废。第一次是在陆费逵先生五岁那年,母亲开始教他识字,后来因为母亲生病,父亲把他送到汉中府署花园内汉台上,那是当初汉高祖拜韩信为将的地方。陆先生在《我之童年时代》中回忆:“塾师甚严,我甚畏之。有时我淘气,师辄拧我耳。我恨极,非上课时,绝不登汉台。我母病愈,我仍由母教,不复入塾。”陆先生一生文字清雅,尊重师长,此处罕见出现一个“恨”字,可见对一个幼童而言,“拧耳朵”之事刻骨铭心,一生难忘。第二次是在陆先生九岁那年,又是因为母亲生病,父亲让他师从邻居刘先生学习《纲鉴》。后来陆先生在《我之童年时代》中写道:“我幼时,悉受母教。惟九岁一年,因母病初愈,出就外傅。业师刘姓,以能文名。初入学时,我极痛苦,后渐习之。年终求吾母曰:'明年仍在家守母教,不愿入塾。’母允之,自是遂悦学。”再者,此上面所言“师教一年半,付十二元学费”,说的就是邻居刘先生教授他《纲鉴》吧。

还有,在陆费逵先生的文章中,一共提到过三位老师。除去上面两位之外,还有一位朱虹父先生。陆先生在《我青年时代的自修》中写道:“我从小未有作文造句。先母主张多读、多看,不要勉强作文。后来随便写作,朱虹父先生(谢健之业师,四川名士)看见说道:'你很有思想,文笔也不错,不过不甚简练,你如高兴正式作论文,我可以给你改。’一共改了五篇。”

再说父亲的教育,陆先生说“父教一年”,时间很短,那么究竟是哪一年呢?应该是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在《我青年时代的自修》一文中,陆先生写道:“先父长于文学,书法及治印,因曾随侍先祖于汤阴,对于岳武穆尤有深刻印象,岳武穆词两首曾教我诵读,至今能背诵;课余命记典故、检类书、习尺牍,故我十三岁时文理粗通,……”除此之外,陆先生记叙父亲对他教育的故事不多,有几处与父亲的交往,基本上都是负面的:一是陆先生五岁时喜欢秉烛夜游,被父亲禁止,因此“恨自己不能自制”,其实有“恨父亲简单粗暴”的嫌疑。后来母亲与乳母帮助他自制蜡烛,让他感念。二是他十二岁时喜欢画画,父亲怕影响他读书,严令禁止,此时他再次“恨自己不能自制”,每天起早偷偷习画。他十四岁时,邻居将他所画的绘屏四条挂起来,父亲看到了,不相信是他画的。这件事情,让陆费逵先生一生得意。三是陆先生十二岁时,“父教一年”之后,他正式跟母亲说,希望不再按照旧有的方式读书。母亲非常了解他的自修能力,所以跟父亲商量,从来年正月起,听凭他自修学习。需要说明,陆先生回忆父亲时,落笔一直十分谨慎。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背景故事,那就是他在《我的青年时代》中写道:“我十三岁正是戊戌年,我那时勉强能看日报和时务报,有点新思想了,和先父的思想不免冲突;先母却赞成我的主张,于是便不照老式子读书,自己研究古文、地理;后来居然自习算学,并读格致书了。”

最后说母亲的教育,我读《陆费逵自述》,总结起来,此事缘于三个原因:一是陆费逵先生本人的意愿,他极度厌恶去学堂读书;二是母亲对儿子的迁就,这里既有溺爱的因素,也有从天资到秉性,母亲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三是母亲有学识、有胆识、有能力,敢于撇开正规学堂,亲自教授自己的儿子,通常的父母是不敢冒此风险的。至于母亲教育的高明之处,我却觉得,母爱与母教都在起作用;很多的时候,可能母爱远远大于母教。下面我们把二者分开来讲述,不过爱寓于教,教寓于爱,在此意义上,两者也是分不清楚的。

先说母爱的故事,说起来大同小异,读进去各有不同。陆先生回忆母亲,更多的是母爱,只是其中蕴含了教育的意义而已。一是他五岁时爬上房顶,于屋漏上书写“大王在此”,母亲见况担心他的安全,又怕他受到惊吓,不敢呵斥,急忙躲开,直到晚上才责怪他。二是他小时候有一次被厨子灌酒大醉,大喊“打死我也要饮酒”,母亲大怒,酒醒后,母亲告诫他饮酒的害处。三是他五岁时喜欢秉烛夜游,父亲不许,母亲与乳母帮他自制蜡烛,让他终生难忘。四是他五六岁时淘气骂人,母亲屡屡训诫不改,只有动手打他,母亲一边打一边落泪,他自此铭记在心,不再说脏话。五是他小时候暴饮暴食,不听母亲告诫,导致腹泻。六是他经常与母亲下棋,最初母亲让子很多,慢慢少让。七是他出门时瞒着母亲,让乳母背着他,母亲批评他表里不一。八是他穿新鞋很快踢破,母亲告诉他,会在鞋前加上云头,这样可以多穿些时间。九是母亲谈论他娶妻的事情时说,不要着急,儿子好,会有好姑娘找上门来;儿子不好,我们也不能害人家。……

读着陆先生这些零零碎碎的记忆,许多人都会感到有些熟悉,因为它们大多是寻常人家,做人做事的一些基本常识,其中充满了母爱与家教的传统观念。另外,陆先生在《内庭趋侍记》一文中,还总结出母亲教育自己的八件事,略记如下:一是不许多吃;二是不许多着衣;三是说话要口齿清楚,不许说下流话;四是保持清洁,手污必洗,衣污必换;五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六是不许取他人之物;七是兄弟和睦;八是冬日必须开窗,还要去户外沐浴阳光。

再说母教的故事,人们一直把陆先生自学成才,归因于早年母亲的教育。其实在陆先生原本就不多的文章中,关于母教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略举几例:一是他九岁时,母亲担心他在烈日下玩耍,奖励他习字,每写一张,给制钱一文。他最多时一天写五十六张,疲倦时诵读《纲鉴》。二是他九岁时阅读史书,见到“陛下负臣,非臣负陛下”一句,他把“负”字理解为“负重”,问母亲为什么?母亲说他理解错了,应该为“辜负”之义。三是他十三岁时,母亲同意他自修,研习新学。四是他十八岁时,母亲鼓励他离家远行,说道:“蓬矢四方,男儿之志,身体名誉,幸自保持。”(《内庭趋侍记》)

一九一五年,陆费逵先生的母亲去世,父亲命他作《祭先妣文》。陆先生通宵达旦,泣泪沾衣,写下一篇长长的祭文。其中许多内容,都是在深情回忆,早年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育:“母之督率,宽严并用。黎明即起,起则早餐。七时栉发,八时课读。手理针黹,口授经书。逵读孟子,均自母讲,母之所讲,怡然涣然。公孙丑篇,不动心章,母云艰深,未之授解。逵虽屡读,成诵为难,膝下咿唔,恍如昔昨。……”

三、家世的影响

可以肯定地说,陆费逵先生家世的遭逢,对他人生的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增辑〈四部备要〉缘起》一文中写道:“小子不敏,未能多读古书,然每阅《四库总目》及吾家家乘,辄心嚮往之。”我未读过陆先生的《家乘》,但很明显,陆费墀与《四库全书》,在陆先生心中的地位,实在是太重要也太沉重了。这里面有文化的意义,更多的是对家世浮沉的百感交集。在此意义上,陆费逵先生一生投身出版行业,与其说是出于文化追求,出于生活偶然,出于种种原因,不如说是家世的影响,尤其是五世祖陆费墀的人生际遇,始终是影响他择业的第一位要素。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上面陆费墀与《四库全书》的故事中,得到清楚的认识。在此,我们还可以列举几件事情,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一是陆费逵先生的《四库全书》情结:他在《增辑〈四部备要〉缘起》中写道:“民国乙卯(一九一五年),都中友人商印《四库全书》,后以卷帙太繁,校订匪易终止。”印行《四库全书》未成,陆先生并未死心。一九二一年,他领导的中华书局收购了聚珍仿宋版,其“字体精雅,印行之书,直可与明清翻宋仿宋诸精椠媲美。”此版为杭县丁氏所创制,丁氏即八千卷楼旧主人。于是陆先生又动了印制《四部备要》的念头:“乃与同人商辑印《四部备要》,由高君野候主之,丁君竹孙等十余人分任校事。第一集出版,颇为海内所赞许。今第二集植校及半矣;此后进行较速,或可年刊一集。预定二十年以上之时期,刊行二十集,都八千册,四部要籍,或可略备。”两年后此版《四部备要》陆续刊行,它与一九二二年商务印书馆刊印的《四部丛刊》初编,形成呼应之势。

二是陆费逵对于错字的敏感:比如二〇一二年,有记者采访陆先生的女儿陆费铭琇,她曾经感叹:“父亲认真,特别认真。”她说到现在的出版行业已经非常发达,出版公司多如牛毛,但她经常跟老伴抱怨,现在的许多书错字太多。当年父亲陆费逵,组织人力,花费四年时间编成《中华大字典》,其所收字条比《康熙字典》还要多;花费二十年时间编成《辞海》,整理出版古籍《四部备要》。做这些事情,父亲陆费逵的认真,几乎到了偏执的程度。两亿字的《四部备要》,检查一遍,只发现十几个错别字;改正后,竟然达到一个错字也没有。他还特别在报纸上打广告,声言谁能在《四部备要》中找到一个错字,奖励十块大洋。结果没有人回应,因此这十个大洋也没有花掉。

由此想到陆费墀编纂《四库全书》,每部共收书三千五百多种,七万九千卷,三万六千万册,约八亿字。而且七部《四库全书》,全部由人抄写,出现谬误,也在情理之中。但因抄写中种种错误,还是受到乾隆皇帝的重罚,最终丢了性命,导致家破人亡。这样的家族史,一定会让陆先生刻骨铭心。

三是陆费逵先生的学术观点:细读他的每一篇文章,其中许多见解,我们往往能够能从他家世的学术渊源中,找到思想的根据。比如一九〇九年,陆费逵著文《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此文开篇写道:“文字者,用符号代言语,所以便记忆免遗忘也。符号愈简,则记忆愈易,遗忘愈难。而其代语言用,固与繁难之符号无异。”他是主张多用简单的俗字,替代繁难的正体字。

这让人想到,当年陆费墀曾有著作《四库全书辨证通俗文字》传世,全书分辨似、正讹、正帖通用三门,辨别正、通、俗三体书法。研究者发现,当时四库馆对于俗字的使用,还是比较宽容的。同时在校勘时,也非常重视文字的规范化。在《纂修四库全书档案》里,就有许多相关的记载。如乾隆四十五年七月,全书处汇核四至六月缮写全书讹错及总裁等记过清单所记:《稼村类藁》内又“其谁有意于憐才”句,“憐”讹从俗体作“怜”……总校官朱钤记过七次,分校官秦泉记过十四次。《焦氏易林》内“既癡且狂”句,“癡”讹从俗体作“痴”。总校官王燕绪记过一次,分校官鲍之锺记过二次。《徂徕集》内“合州太守鬢将丝”句,“鬢”讹从俗体作“鬂”。总校官王燕绪记过一次,分校官卢遂记过二次。此册系总裁董诰阅。(江庆柏《陆费墀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四是陆费逵扶乩的故事:也可以在他早年的家教中,找到影响的痕迹。比如陆先生《我之童子时代》中写道:“八岁之冬,我母大病。祖母及女佣极信佛,辄以信佛诏我。我母病重时,令我往城隍庙求神。我入庙肃然起敬,虔心祈祷。未几,我母得良医,病旋愈。祖母女佣,信以为神佑,我亦深信之。南昌风俗,五月间辄赛神。祖母命我等见神必拜,否则有祸。”

后来陆先生一直相信扶乩,比如一九一八年,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写道:“一班灵学派的人,不知何以起了极古奥的思想,要请'孟圣矣乎’的鬼来画策。”说的就是俞复、陆费逵等人,在上海设盛德坛扶乩的事情,他们还刊行《灵学丛刊》。此类事情的发生,有特定的社会背景托衬,我曾写文章《云五扶乩》,谈到王云五先生十岁时,也学习过扶乩,后识破其荒诞手段而放弃。有人说,陆费逵先生招聘中华书局员工,要求应聘者相信风水。但当时的印刷所副所长唐驼说,并非如此,信仰自由,但我就不信风水,依然在那里做事。(赵俊《怀念雄才大略的出版家陆费逵先生》)

(0)

相关推荐

  • 积厚流光,触类旁通——纪念王伯祥先生诞辰130周年

    王伯祥先生,本名锺麒,字伯祥,五十岁后以字行.1890年2月27日生于苏州,1975年12月30日病逝于北京.伯祥先生1920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预科国文讲师.1921年至1932年经胡适介绍供职于商务 ...

  • 俞晓群 | 陆费逵先生家世、早教及其他(上)

    1941年7月7日中午,陆费逵先生在香港家中会见客人.下午3时许,他感到浑身酸痛,大汗淋漓,躺下后枕头.床单都浸湿了.当时陪伴在身边的女儿陆费铭绣,焦急地询问父亲怎么了,陆费逵先生说没做什么,只是谈话 ...

  • 陆费逵先生家世、早教及其他(下)

    (陆费逵夫妇与佳人合影,右一为陆费逵夫人,右二为陆费逵) 陆费逵先生在<我的青年时代>中写道:"我幼时母教五年,父教一年,师教一年半,我一生只付过十二元的学费."此处需 ...

  • 差距就是在用心陪伴后慢慢拉开距离的 做一个好妈妈 用心去陪伴孩子的每一天#在家早教 #专注力培养

    差距就是在用心陪伴后慢慢拉开距离的 做一个好妈妈 用心去陪伴孩子的每一天#在家早教 #专注力培养

  • 一格设计|杭州早教中心设计理念

    个性化的早教中心越来越受到年轻家长的喜爱,早教中心能够通过科学系统的游戏,来来观察.了解孩子的个性.天性,从而给予正确的.适当的指导.而更多的家长在选择早教中心的时候更看重的是其理念.那么我们今天就来 ...

  • 木瓜《早教》(外一首)| 主播晓明 | 心香文艺

    心   香   文   艺 心 香 文 艺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 电台音频:喜马拉雅:心香文艺 木瓜作品,主编黄幼中 英才必自少年来, 善育勤学智慧开. 社会风潮同敬教, 家庭管理主平台. 学习贵 ...

  • 0~3岁不能错过的早教黄金期,牢记8个字,给你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知多少人和我一样,自从有了宝贝女儿以后,生活乐趣突然从逛街购物变成了晒娃. 翻开朋友圈,不得不感慨,每一个视频和照片都值得我永久珍藏,因为记录的全是当下和女儿的亲密时光. 很多宝妈看到我在朋友圈分享 ...

  • 0-3岁是早教的黄金时期

    04-15 09:33 为什么对宝宝开展早期教育.促进宝宝智能发育的效果会如此明显呢?因为正常的大脑发育在3岁以前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 ...

  • 做家务是最省钱的早教方法

    你在扫地或者擦洗桌面时,有没有想过宝宝能给这些枯燥的家务活带来什么影响?很多家长都惊讶于宝宝为什么对这些日常杂事充满热情. 其实早在1个世纪前,意大利的医生兼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就已经阐述了让宝宝做 ...

  • 30-36个月婴幼儿在家早教游戏合集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开展的一项大范围研究发现,简单的玩具(比如美术用品.积木和拼图)其实是促进宝宝认知及身体发育最好的玩具." 水靶子-击中目标,水花飞溅 水.球.投掷.溅起水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