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性义?
性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實體之義。
法相辭典
★瑜伽十三卷十七頁雲:雲何性?謂諸法體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等。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體之義,因之義,不改之義也。唯識述記一本曰:「性者體也。」探玄記十八曰:「性是因義。」大乘義章一曰:「性釋有四義:一者種子因本之義,二體義名性,三不改名性,四性別為性。」智度論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傳心法要上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相,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同下曰:「天真自性,本無迷悟。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禪源諸詮三曰:「良由此宗(禪宗)所說本性,不但空寂,而自然常知,故應目為心也。」
參照:虛空
佛光大辭典
(一)梵語prakṛti,巴利語pakati。與'相’、'修’相對。有不變之義。指本來具足之性質、事物之實體(即自性)、對相狀而言之自體、眾生之素質(種性)等。即受外界影響亦不改變之本質。
據菩薩地持經卷一種性品、大乘莊嚴經論卷一種性品、大智度論卷三十一、卷三十二等載,不待其他因緣,無始以來法爾即有的本分之因種,稱為性。據大智度論卷三十一載,性有總、別之異:(一)總性,如無常、苦、空、無我、無生、無滅等。(二)別性,如火為熱性、水為濕性、心為識性等。即無常、無我等為一切法共通之理性,熱性、濕性等則為諸法各別之自性。
摩訶止觀卷五上,解釋'十如’中之'如是性’有三義:(一)不改變之義,(二)種類分別之義,(三)實性之義。乃佛性之異名。華嚴經疏卷四十九謂性有二義:(一)種性之義,(二)法性之義。唯識宗謂性有真妄、真俗之別,于所立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之中,以圓成實性為唯識之實性。此外,就種性而言,有五種性、佛性、如來性等;就法之本質而言,有法性、理性等。又真實之性,稱為實性,其中之功德,稱為性德;原來即具有者,稱為性具,其體即緣起,稱為性起。﹝入楞伽經卷二、解深密經卷二之一切法相品、大乘義章卷一、卷四、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本、卷九末﹞
(二)指男女之愛欲(梵Kāma ,巴同)。此系妨礙修行之行為,出家僧眾須禁絕之;而在家信徒則可有正當之性行為。故出家行者有所謂'淫戒’之制,在家信者有'不邪淫戒’之規定。在家信者須以純潔、平等之愛,維系夫婦間互相幫助、彼此尊敬之協調生活。
釋尊主張男女平等,以為不僅女子有所污染,即連男子,如起淫亂之心,亦必為妖魔所蠱惑。然後世一般之社會觀念,認為女子須轉變為男子始可成佛。大乘佛教主張生死即涅、煩惱即菩提、佛凡一如之'相即說’,且由于在家信眾參與大乘教團,為攝化之善巧方便,乃認可有某種限度之男女愛欲行為,此系為對現實生活價值之部分肯定。其後,印度末期之密教、喇嘛教,乃至日本之立川流、玄旨皈命壇等,遂產生認許愛欲行為之教說。(參閱'淫戒’4714、'愛’5457、'愛欲’5461、'變成男子’6915)
(1636~1705)清初僧。屬日本黃檗宗。福州長樂人,俗姓陳。字千呆(千呆)。號曇瑞。十七歲,師事即非如一禪師。二十五歲東渡日本,後為長崎崇福寺之中興第二世,大揚禪風。寬文二年(1662)退隱。翌年,隨即非禪師登宇治之黃檗山,未久,復歸長崎,再度掌理崇福寺。元祿八年(1695)歸返黃檗山,補第六世之職。十一年,敕賜紫衣。寶永二年示寂,世壽七十。﹝黃檗宗本山萬福寺記、長崎志卷六﹞
(1633~1695)清初僧。屬日本黃檗宗。福建福州府福清人,俗姓林。字高泉。號雲外。又稱曇華道人。十三歲出家,登福建黃檗山,師事慧門如沛禪師,並嗣其法。二十九歲(1661),奉隱元隆琦之命東渡日本,入宇治萬福寺。未久,住奧州法雲寺,並掌理攝津佛日寺,再興加賀獻珠寺,受藩主前田之歸依。其後,歸返宇治,屢入宮中說法。延寶三年(1675)撰扶桑禪林僧寶傳十卷,翌年,又編東國高僧傳十卷。元祿五年(1692)繼為黃檗山第五世法席。八年示寂,世壽六十三。敕謚大圓廣慧國師、佛智常照國師。後世尊為黃檗山中興之祖。所著除前述外,尚有洗雲集十卷、佛國高泉禪師語錄八卷、山堂清話三卷,及東渡諸祖傳、法華略集、翰墨禪、高泉禪師語錄、有馬溫泉記、釋門孝傳等各一卷。﹝大圓廣慧國師碑銘、黃檗東渡僧寶傳卷上、日本禪宗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