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思想材料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信仰。在中世纪一千多年中,摩尼教曾流行于伊朗、叙利亚、埃及、巴勒斯坦、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细亚、中国等地。6至7世纪初,摩尼教传入中国新疆地区。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有波斯摩尼教高僧佛多誕来长安,始在汉族地区传播。福建的摩尼教是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由呼禄法师从中原传入的。明代何乔远《国书》卷七方域志载:“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至道中,怀安人李廷裕,得佛像于京城ト肆,鬻以五十千钱,而瑞像遂传闽中。真宗朝,士人林世长,取其经以进,授守福州文学”。呼禄法师为逃避宗教迫害,他们选择远离政治中心,岭南、福建为其逃难的首选目的地。从摩尼教教义来分析,摩尼教主张明暗二宗论,空间世界的划分以树为喻,光明宝树繁殖于东、西、北,黑暗死树则生于南方。南方意味着死路,呼禄法师一反历代中原遗民南下避乱的逃亡惯性,只好投奔法网较疏的海地域,以寻求自己的归宿。呼禄法师从福清、福州到泉州传播摩尼教,卒葬泉州清源山下。1987年8月,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在瑞典隆德大学举行,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泉州草庵为迄今已知的、世界仅存的、唯一的古代摩尼教寺庙遗址。会议以草庵摩尼光佛雕像作为吉祥图案,世界摩尼教研究会以此作为会徽。
草庵寺
关于草庵的创建年代,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撰书《重兴草庵记》云:“草庵肇兴,盖在宋代,逮及明初,轮奂尽美。”弘一法师认为草庵肇兴于宋代,通过近年来在草庵发掘出一批“明教会”黑釉碗,系宋代磁灶大树威窑所烧制的产品,可证实弘一法师的论断是正确的。草庵“明教会”黑釉碗是宋代摩尼教徒的食具,它的发现说明草庵是宋代明教活动的据点。信徒人数众多,势力甚大,公开活动,因此到窑厂统一个性化定制食具。如果说摩尼教,也许大家对其名称还有点陌生。但是一提到明教,大家对于金庸《倚天屠龙记》里面的明教应该记忆深刻。2004年,金庸在听说泉州有摩尼光佛之后,特地来访,站在光佛石像面前,凝视许久,激动了一晚上,连连说道,“草庵的存在说明明教不是我杜撰的”。
金庸与草庵寺
究竟摩尼教和明教是什么关系呢?因为摩尼一词的发音与佛教“摩尼珠”同音,又带有佛教色彩,在唐朝佛教盛行的中国有利于推广。然而,唐会昌年间,武宗灭佛,摩尼教也被取缔,教徒受到迫害,但仍保存经书画像,传习于民间。为避免朝廷迫害,只得多加变通掩饰,摩尼教徒就将该教的名字改成“明教”。“明教”这个汉化的名字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而且契合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义,又包含有摩尼教礼仪“朝拜日,夕拜月”的意义。摩尼教改为明教,不单是名称的改变,其宗教内容、宗教形式也吸收更多道教、佛教的因素,使该教适应当时崇尚道教的政治氛围,更加本土化,更易于民众的接受,草庵摩尼光佛的形象就是“三圣合一”的代表。草庵摩尼光佛石像有光,背光有十八道线光芒四射。面相圆润,头发披肩,下巴有两缕长须(在20世纪40年代为小和尚所敲断一截,他们试图让他变为释迦牟尼,因为佛是没有胡须的)。身穿宽袖僧衣,无扣,胸前有一物为圆套打结,两条带下垂至脐部又套在圆圈上部,圆圈下部有两条带下垂至结跏趺座腿部打蝴蝶结,然后向两侧作八字形下垂。
草庵摩尼光佛
摩尼光佛的形象、据《摩尼光佛法仪略》云:“摩尼光佛顶圆十二光胜相,体备大明。无量秘义,妙形特绝,人天无比。串以素帔,仿四净法身,其居白座,像五金刚地,二界合离,初后旨趣,宛在真容,观之可晓,诸有灵相,百千胜妙,寔难备陈。”摩尼光佛的神圣形象的特点是有圆光,串以素帔。在8-9世纪的吐鲁番摩尼教壁画中,摩尼像头戴高帽,冠帽是摩尼教僧侣及其诸神形象所必备,而且冠帽因不同等级而有差。而泉州摩尼光佛雕像并未见任何冠帽,头发披露垂肩。这暗示了泉州摩尼教徒已按照中国的传统,对教主的崇拜,是直接面对其偶像,而不借助其他的象征性物体。
吐鲁番摩尼教壁画
泉州摩尼光佛面容圆润慈祥,下巴有两缕长须,这为佛教诸佛、菩萨所无,而是中国道土所常见。泉州摩尼光佛雕像的特征是“佛身道貌”。这一形象是摩尼教在中国这一佛教、道教为主流宗教的社会环境中逐步演变的产物。所以说,草庵摩尼光佛应出自中国北方的摩尼教,而不可能径由原教旨教派从南海道舶入。
吐鲁番摩尼像,用日轮、月轮作为摩尼的光环,这与摩尼教崇拜日月的义理吻合。而泉州摩尼教有18道光,意在象征佛像所谓“十八圆浄”,其第一净“色相圆净”:光明遍照无明世界,可与摩尼二宗论附会,并与“清净光明”的偈语对应。
草庵的摩尼雕像18道背光,象征佛教的“十八圆净”,采用佛教的结跏趺坐,采用道士的风貌,把摩尼的形象佛化、道化,与佛道融为一体,表现传入中国的摩尼教“三圣同一”的思想。
草庵摩尼光佛
如今泉州已经很少有人信仰摩尼教了,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摩尼草庵已经“入乡随俗”,吸收了本土佛教、道教的内容,融汇了当地的民间信仰,和山上的佛教宝光寺和谐共处。每逢节日,不少信众都来此烧香、祈福。草庵俨然成了泉州多元包容文化的最典型代表。
草庵摩尼光佛
参考文献:
[1] 李玉昆著. 李玉昆文史类稿[M]. 闽南文化出版社,2017.4
[2] 粘良图著. 晋江草庵研究[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