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忙乱累,用这10个思维模型就够了
从供需关系看,一样东西供应方增加,供应量上升,流通渠道丰富,获取便捷,这样东西就会贬值。
知识,就是这么一样东西。
早些年,我们常常能在电视上见到“知识大比拼”这样节目,并一不小心就崇拜其中的一两位“知识面广”的选手。
现在,这样的节目越来越少了。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手机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像是一种器官(随身携带,无处不在),这个器官主要的功能就是用来记忆,以让大脑更多用来深度思考。
知道可以从哪里找到答案,甚至比知道答案本身更重要。
十年前,你还能因为在众人面前讲一则别人没听过的典故而让大家心悦诚服。
今天,任何时候你讲的任何知识层面的东西,别人只需要轻触屏幕几个键,立马能知道得比你更详实,甚至风格更轻松幽默,还图文并茂。
显然,这已经不是一个可以卖弄知识的年代了。
当然,我并不是“知识无用论”倡导者,掌握知识依然是个很有必要的手段,因为你可以在这知识的基础上去获得更宝贵的两样东西——
1、规律
规律,就是指事物运行的底层逻辑,掌握规律的人总能更轻松掌握一类知识。
透过纷繁复杂的知识,总结归纳其背后的规律,学习并掌握规律,已经远比记住一堆知识来得更重要。
我曾经学过一个标准的礼仪知识,就是与别人一同乘电梯,应该自己先进电梯厢,客人后进;出电梯时应该是客人先出,然后自己再出。
我特别纠结这个问题,因为总记不住到底谁先进先出。
后来,一位老师用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规律:电梯是危险的东西(有下坠的风险),所以要让尊贵的人在里面呆的时间越少越好。
看到了吗,前者叫知识,后者叫规律,这个规律帮我破解了我要去记一个知识的困惑。
直到今天,你还能经常在办公楼里,看到有人拦住电梯门,很礼貌地让客户先进电梯间,从礼仪的角度,这是不对的。
有一个90后年轻小伙,在上中学的时候,学校里的男孩很喜欢打架。参与打架的男孩子,要么赢,要么输,而他偏偏从打架中研究出了套路。
什么套路?用坚硬打击柔软!
于是,在别的男孩不断试图通过增加打架次数提升打架经验的时候,他每天研究人的身体哪里柔软,怎么一招制胜。没过多久,他顺利从打不赢的菜鸟,成为了没人敢惹的常胜将军。
所以,勤奋天天打架涨经验的其他男孩,付出再多努力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掌握思维方式去做事情,才能得到显著的成效。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他得到了更大的胜利,年级轻轻就成为百度副总裁,他就是这两年特别火的李叫兽。
他说过:我从小就坚信一件事,任何事情背后必有道理。
2、思维模型
知识,是一堆有通用秩序的信息;模型,是一堆按知识掌握者自有逻辑构建好的信息。
我在高校里开讲座时,跟快毕业的大学生分享职业规划,我会告诉他们: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所以,可以给自己一段尝试的时间,没必要一下子就限制自己的择业空间,多试,多体验,或许才有可能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可是,我在给那些年近40,已到中年,在职场中混迹数10年,还依然无太大成就的人做咨询时,我往往会建议他们:努力比选择更重要。
老在跳槽,老在选择,都没有真正用心努力过,再正确的选择也看不到挖出宝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