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咖 | 浅谈中美欧生物分析指导原则的发展及应用

生物分析是指利用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配体结合法等技术对生物基质中的目标物进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如药代动力学、毒代动力学、一致性评价、生物利用度、药效动力学等,分析的对象为生物基质或生物样本,通常包括:血清、血浆、皮肤、血液、尿液、唾液、泪液、脑脊液和其他器官组织等。但生物分析却不能小看,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生物基质成分复杂

  • 某一类别的基质非常稀缺或者难于获取(如:脑脊液)

  • 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状态下,或不同个体间、种族间差异较大

  • 生物样本中药物浓度较低

正是由于生物基质的特性以及生物分析过程复杂性,故要求生物分析方法必须确保在一段时间内产生可靠和可重复的结果,而生物分析方法验证则有助于获得可靠的结果,这对于正确决定药物剂量和患者安全性是非常必要的。

2021年4月8-9日南京召开的“药物研发、分析、溶出技术”及“创新药临床试验&生物分析” 双料大前,药融圈记者有幸提前采访到南京希麦迪资深副总裁方忻平博士,请他分享关于生物样本分析的研究、法规要求与临床技术思路等,以求为研究者进行生物样本分析提供参考。

方忻平,南京希麦迪资深副总裁,美国普渡大学,天然产物化学、光谱学博士;华西医科大学,生药学硕士。25年以上临床及临床前生物样品分析的研究计划设计、指导、管理等经验,在中美制药企业和CRO生物分析、药物代谢、毒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在美国及中国参与过数十个新药物开发的项目及数百个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开发及应用。曾担任药明康德测试事业部,生物样品分析服务部全球负责人,负责管理上海,苏州和美国新泽西州三个分部超过80台LC-MS / MS系统及400名员工。曾任职新泽西州XenoBiotic Laboratories,Inc.副总裁,主管生物样本分析服务及药物代谢部门的运营。曾任南京美新诺(XBL-China)公司副总经理,美国诺华公司DMPK部门生物样品分析副总监,美国普渡药业生物样本分析助理总监,美国FMC公司研发中心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员等。

专访实录

在您25年生物分析的经验中,生物样本分析在临床研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方博: 生物样本分析通过测试临床受试者血样或尿样中的受试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为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人体药代动力学数据,它们被广泛用于:

  • 在仿制药研发中可被用于评价仿制药品与原研药品的生物等效性

  • 在新药研发中可被用于评价受试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同时生物样本分析也可以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临床药物研发提供受试药品对受试者产生的基于药物作用机理相关的生理反应数据

  • 其结果是药物研发公司在新药开发中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药监部门对报批药物审评中的关键性参数

在临床研究生物分析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方博:首先,要对药物临床研究项目的背景和目的有充分了解,包括临床前的药物代谢,药物毒代,药物动力学及临床研究的目的和阶段性。根据前期数据来设计和建立合理的生物分析方法,例如,足够的灵敏度以及合理的标曲范围,是保证样本稳定的实验条件,防止可能的干扰。选择合理的内标能够避免和防止失败的分析批,保证真实样品重复试验(ISR)的良好重现性等关键条件。所以,生物样本分析团队与临床项目团队(包括申办方和CRO)的早期交流沟通,是建立和使用一个可靠生物分析方法的重要环节。

同时,生物样本分析包括样本临床采集,存储,运输,实验室处理,仪器分析,数据采集/存储及分析和报告等一系列步骤。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严格以及符合GCP GLP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培训制度,来保证临床样本、生物分析方法及数据产生和报告的可靠性。

重点:方博士反复强调和推荐在临床生物分析方法中使用稳定性同位素内标的至关重要性。

如何开展符合NMPA/FDA/EMA指导原则的生物分析实验?

方博: 首先要充分解读国内外主要的相关指导原则的发展和执行过程以及应用范围。生物分析指导原则源于1990年,由FDA以及AAPS等法规部门和医药协会举办的第一届水晶城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研讨会发布。后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和讨论,FDA于2001年发布和实施了第一版的“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BMV)”。第一版BMV又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实践应用及讨论,历经白皮书、草案版(2013)、法规部门和药企及CRO代表的反复交流总结。最后总结包括:公布核查结果(483),案例分析,实践经验分享,新技术的应用和影响,配体结合分析方法在生物药研发中的普遍应用,生物标记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在新药开发中的广泛应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FDA公布BWV草案版(2013) 5年之后,FDA才出台了新版的“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也是目前的有效版本。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根据欧洲各国法规部门及工业界对其生物分析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参照FDA第一版“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应用经验和讨论,于2012年发布了EMA生物分析指导原则。其主要原则和思路类似于FDA的指导原则,但增添了一些更具体的要求和建议。

中国药监部门(CFDA-NMPA)同期也发布了相关的生物分析指导性文件/原则,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正式颁布了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并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 进行了相关指导原则的更新,但没有原则性的变化。国内早期的生物分析指导性文件/原则以及应用,接近FDA的指导原则,但近期的实践及应用更趋向于EMA的指导原则。

国内外对于生物分析指导原则存在差异,如何更好符合申报要求?

方博: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生物分析指导原则都源于早期FDA的指导原则,遵循同样的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理论。原则上,按照本国家或地区的生物分析指导原则来执行和产生的分析数据,可以被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法规部门所接受。例如,我曾经参与和管理过的国内外生物分析实验室,各自遵循所在国的GLP法规和生物分析指导原则为同一个全球性临床项目提供生物样品分析服务,两个实验室的数据同时用于FDA的NDA申报,通过了FDA的新药审批。

但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物分析指导原则存在一定的描述和解读差异,给全球的新药申报和审批带来了法规性理解的风险。为了提供一个国际通用的生物分析指导原则,全球性的医药协会和主要的法规制定国家在ICH的协调下,于2019年颁布了“ICH生物分析指导原则初稿“ (ICH M10),增加了一些新的详细要求,包含了各国法规部门和工业界的建议。原计划2020年9月定稿,但由于新冠的影响,加之众多的反馈意见,至今未发布正式版本。

关于如何遵循NMPA/FDA/EMA指导原则进行生物分析实验研究,解读指导原则间的差异,以及ICH M10可能带来的影响,我计划在2021年4月8-9日的 ”南京创新药临床研究与生物样本分析峰会“上做详细探讨。

重点:2021年4月8-9日的 ”南京创新药临床研究与生物样本分析峰会“一定要参加!!!

国内生物分析企业众多,希麦迪解决客户的难题的应用场景及优势是? 

方博: 希麦迪的临床研究一站式服务,可从法规注册,医学策略设计,临床方案准备,临床项目执行、管理和检查、医学监查/PV、生物分析、临床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等方面为客户提供I-IV期的临床研究项目服务。通过标准的内部SOP以及专业的项目管理(PM)来协调多部门的合作和执行,保证客户和医疗机构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解决项目中的问题,推动临床项目的合理快速进展。通过早期参与临床项目的讨论,可以从技术和法规方面的设计来建立合理的生物分析方法及样品分析流程,规避临床项目运营中与生物样品采集及分析相关的风险,保证准确可靠的生物分析数据。

希麦迪在临床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能否和我们分享个别典型性的案例?

案例1:某客户降脂新药,计划开展Ⅱ期临床试验,在进行临床运营竞标准备时,发现药物在药效机理及成药性方面存在风险,进一步了解发现决策团队中,缺少有经验的临床研究医学人员及工业界人员的参与。希麦迪BD团队及时联系公司内部的医学部、注册部、生物分析部的专业人员对临床前及临床Ⅰ期数据进行审阅和讨论,提出药物在人体内代谢及生物转化研究的缺失、PK/PD机理的不明确、药物具体目标适应症的选择以及临床开发路径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客户不要盲目进入Ⅱ期,及时进行风险及获益评估,建议进行1b期试验,因此,避免了投资方过早启动Ⅱ期临床研究的风险。

案例2:某创业生物科技公司,创业初期仅由2人团队,与希麦迪建立全面合作,希麦迪提供一体化的注册、医学策略设计及方案撰写、临床运营、生物分析、数据管理和统计、PV等服务。通过希麦迪内部统一的沟通协调,快速地将该抗肿瘤药物从1a期推进到1b期,在启动时间远晚于国外的条件下,迅速追赶上国际进度,并未因客户人手的紧张无法协调各方供应商而导致项目停滞或进度落后。

重点:走了很多路,不如一条正确的路,经验是少走弯路。

2021年4月8-9日,由药融圈主办的“药物研发、分析、溶出技术”及“创新药临床试验&生物分析” 双料大会在南京召开。希麦迪方忻平博士将在此次活动现场为大家分享《现行的FDA/EMA和药典9012生物样本分析指导原则的实践及预期的ICH M10 的影响》,期待大家莅临交流!

关于希麦迪

南京希麦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康龙化成的控股企业,是一家快速发展的合同研究组织,为客户提供药物&器械临床研发一站式服务平台,包括法规注册、医学策略与写作、医学监查、药物警戒、临床运营、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以及生物样本分析等全方位临床开发服务。公司成立三年多来,已为全球超过200家医药客户提供了优质可靠的临床开发服务。希麦迪秉承专业、严谨、高效的服务精神,整合优质的服务资源和服务体系,帮助客户降低研发风险,节约研发成本,快速高效地推进新产品上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