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十年跻身世界一流中心|直面“癌王”
阅读提示:胰腺癌,被认为是医学迄今未能攻下的堡垒。当其他癌种的患者已经开始追求生活质量时,胰腺癌这种“癌中之王”,还在为生存时间挣扎。
今年“5·20”这天,虞先濬教授的朋友圈晒出一张学生毕业答辩后的合影。照片中其他答辩专家和学生们都着正装,唯独他还是白大褂套着手术衣,脚上是一双绿色的手术洞洞拖鞋。那天下午,虞先濬从手术室赶到答辩现场,答辩结束他还要赶去手术室。
这一幕,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的日常。十年过去,成绩斐然,但胰腺外科团队依然务实而勤恳地在为提高胰腺肿瘤治疗效果努力,“医教研”一个也没有放松,这足以让团队成员忙到脚不沾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每年承担上海市三分之一胰腺癌手术,二分之一(2万例次)胰腺癌的综合治疗。创下国际同类单中心年手术量超1500台的纪录,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延长4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虞先濬本人主刀胰腺癌根治术年均600余例,累计为4000余例患者实施高难度胰腺手术。
从3名医生7张病床起步的胰腺外科,如今已经跻身世界三大胰腺肿瘤中心,围绕胰腺癌这种“癌症之王”,团队不断探索手术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在治疗理念的革新上做了大量的努力。
5月18日,2020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召开。虞先濬教授领衔项目“胰腺肿瘤外科治疗新策略及机制研究”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当外界惊叹于这个团队的成绩时,虞先濬教授却在同道云集的学术活动上说:“胰腺癌治疗的现状和困境是:技术高大上,效果矮矬穷。” 尽管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比十年前已经有了明显的延长,虞先濬教授对目前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并不满意。
他说,胰腺癌的诊治,一定要开创新思维、新理念、新策略,才能实现最基本的“活得长”的目标。“用精湛的技术与肿瘤学的前沿理念融合造福于患者生存,切实带来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
十年时间,中年人的鬓角不免爬上华发,但精神上却还是当初那个少年。
起点是“活不长”三个字
二十多年前刚成为我国胰腺外科权威倪泉兴教授的学生时,虞先濬问倪泉兴教授一个问题:跟胰腺癌打交道那么多年,您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倪教授回答四个字:“活不长啊!”
这几个字,常常在虞先濬的耳边回响,而他二十多年来的努力,都是围绕着如何让患者活得长。
胰腺癌,被认为是医学迄今未能攻下的堡垒。当其他癌种的患者已经开始追求生活质量时,胰腺癌这种“癌中之王”,还在为生存时间挣扎。
胰腺癌发病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第6位,5年生存率不足10%。同时,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较既往上升5倍,异质性强,临床治疗难度大。即使是早期胰腺癌患者,在术后仍然容易出现复发或转移。
不久前,《新民周刊》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的一间小会议室里对虞先濬教授进行了一次专访。“面对这样一种难治的癌症,外科医生是一种什么感受?”回应记者的这个问题,虞先濬教授从感性和理性两个维度展开了全面的阐释。
外科医生通常不喜欢谈失败的手术,但虞先濬教授却不止一次回忆他主刀的第一台手术。1999年,28岁的华山医院普外科医生虞先濬终于可以主刀胰腺癌手术了。在此之前,虞先濬已经无数次配合倪泉兴教授开刀,从最基础的“拉钩”开始,到其他的辅助工作,一步步进阶。
虞先濬顺利完成了这台手术,但术后不久,病人出现胰瘘,必须第二次开刀。胰瘘是胰腺外科手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病人很快会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感染无法控制的结果则是死亡。接受两次手术后,这位病人还是在一个多月后去世。
此后的多年中,虞先濬不止一次遇到病人手术中大出血等等危急的情况,那种感觉,虞先濬形容“生命就像手里握一把沙子,不停地流失,非常无助、绝望”。
如果只有“无助、绝望”,虞先濬不会成长为优秀的医生,医学也不可能进步。
虞先濬教授总结,要想让胰腺癌患者活得长,必须走过“手术安全-手术根治-手术有效”三个阶段,而像胰瘘这样的问题,处于“手术安全”的阶段。针对胰瘘,虞先濬带领团队发明了“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新方法,将术后胰瘘率从国际平均的15%至20%降到7%,并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闯过安全这一关,接下来是“手术根治”。近三十年是外科手术技术高歌猛进的三十年,外科手术从让人恐惧的“开腹”,走向了微创化,如今又来到了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时代。但虞先濬教授认为,一味追求“微创”而放弃开放式的手术技术,并不是科学的态度。因此他的团队一直遵循“微创”与“开放”比翼齐飞,当遇到需要开放式手术的患者时,外科医生仍然能游刃有余。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手术根治”的目标没有改变,那就是扫清肿瘤“隐患”。虞先濬团队创新运用锐性解剖清扫法,规范手术清扫范围,同时发明了一系列与淋巴清扫相关的新型手术器械,不仅使手术时间缩短近一半,更使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率降低30%。
“手术有效”是虞先濬团队目前正在努力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目标,也是胰腺癌最难跨越的山峰。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团队用十年时间将胰腺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延长40%,下一个三十年,虞先濬希望这个数字能够再有显著的突破。
改写胰腺癌国际指南
胰腺癌治疗进步的“三步走”,接下来到了最难的“手术有效”。
此前,临床上对胰腺癌手术指征的判断完全依据CT影像显示的肿瘤大小、血管侵犯的解剖和形态学来决定,缺乏针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筛选与甄别。
用通俗的话来说,不是每个胰腺癌患者都能通过外科手术实现生命的延长,有一部分患者手术后病情依然会迅速恶化。究竟哪些患者会因手术而受益?虞先濬团队找到了甄别这些患者的标准。
CA19-9是胰腺癌最常用、最重要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虞先濬团队通过研究发现,“CEA+/CA125+/CA19-9(-)”的“假阴性”患者预后很差,因此他们应该谨慎选择手术。此外,“CEA+/CA125+/CA19-9≥1000U/mL”的“三阳性”患者,术后很快转移复发,手术也“不获益”。
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权威的《外科学年鉴》和《国际癌症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不仅成为中国胰腺癌治疗的重要经验,也给国外胰腺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团队研究发现,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最新的第八版胰腺癌分期存在缺陷,无法作为有效的预后预测工具。团队基于胰腺癌增殖和淋巴转移特性提出了“上海复旦版胰腺癌分期系统”,解决了上述问题,研究结果再次发表在《外科学年鉴》杂志上。
对于任何医生来说,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临床研究成果被纳入国际指南,是专业上最高的肯定和无上荣光。虞先濬团队如今已经在改写国际指南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往,国际指南认为,胰腺癌不论肿瘤大小,只要发生淋巴转移,就不再具有手术切除的必要。虞先濬团队建立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改良国际分期系统,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临床肿瘤学》(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并已经被国际指南采纳应用。
事实上,“三步走”的第三步已经突破了传统胰腺外科的定义,胰腺癌的治疗进入了综合治疗的阶段。2018年,虞先濬牵头执笔编写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指南已在全国推广,英文专家共识在多家海外杂志上进行介绍。
十岁科室是如何“崛起”的?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团队如此年轻,团队成员基本都是70后、80后,在世界一流的胰腺外科团队中间,这个团队显得生机勃勃。
有海外胰腺外科专家到肿瘤医院观摩手术,结束后比赞扬来得更早的常常是外国专家想要“挖人”的消息。遇到这种情况虞先濬教授总是赶快向年轻的医生转达邀请,然后问一句“去不去?”。此时,无论是团队带头人的虞先濬还是年轻医生,都把“盛情邀请”当做了国外同行最高等级的赞扬,心里是满满的自豪感。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侵袭转移能力强、对人体影响大。”正是因为胰腺癌凶险,在任何国家,胰腺外科医生都是外科医生里最受尊重的,也往往担任大外科主任,负责引领整个外科的发展。要在强手如云的领域做出成绩,并不容易。
2010年随倪泉兴教授从华山医院到肿瘤医院“创业”,虞先濬以“最年轻的科主任”身份站在了同行面前。这是机遇,也是压力。
3名医生、7张病床,虞先濬首先要做的是自己带头干。长达数年的时间,虞先濬每天早上7点前到医院,门诊、手术、科研、教学……连续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日复一日。医院和家两点一线,虞先濬所有的精力都在服务病人和创新手术技术、提高手术效果上。
治疗效果为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赢得了声誉,全国各地病人慕名而来。
胰腺癌非常凶险,但和其他癌种相比患病率不高,中国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七,上海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十五。胰腺癌患者基本都集中在技术水平最高的几家医院,患者用脚投票,团队水平高下立现。
声誉提高的同时,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团队也迅速扩大,现在已经拥有90多名医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其中有团队培养的年轻人,也有从全国各地引进的优秀人才。
敞开胸怀、谁能干谁上——虞先濬教授说,团队不怕流动,只要持有一致的价值观,就会不断进步。胰腺外科为优秀的医生创建平台,让他们放开手脚干。“培养一名胰腺外科医生需要10-15年,你们每个人都是宝。”虞先濬经常这样对团队里的医生说。
十年中,虞先濬团队的“价值观”一步步强化和统一,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理念。
虞先濬教授这些年经常在不同的场合谈到“当外科学遇到肿瘤学”这个概念。过去的外科医生只对“开刀”感兴趣,认为去除病灶就是治疗的结束。但在胰腺癌这样一个目前在药物上没有太多突破、个体差异大、恶性程度高的疾病上,传统的外科治疗效果多年止步不前。虞先濬教授认为,外科医生只有娴熟掌握当前最前沿的肿瘤学观念和技术,把外科手术和肿瘤治疗的其他技术融会贯通、成熟运用,才有可能在胰腺癌的治疗上有所突破。
诊疗量、诊疗效果、临床研究水平、基础研究水平是衡量一支医学团队水平的几个关键因素。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德国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这两家医院的胰腺外科一直是行业翘楚。而如今,无论是从诊疗量、诊疗效果还是基础研究水平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与前两家已经不相上下,只有在临床研究上还有差距。“他们几乎可以将每一名病人作为研究的对象,我们因为种种原因,还做不到。”
十年的时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已跻身世界一流胰腺肿瘤诊治中心,赢得国际同行的尊重。
侠骨良医,直面生命
最近,虞先濬教授在《人间世》中的一段视频再次在社交媒体上疯传。拍摄时间已经过去3年,首播也已经过去了2年,但这段真实的记录仍然被大家津津乐道。
纪录片中,虞先濬教授在诊室里面对一位来自外地的患者,患者背后围着他忧心忡忡的家人。虞先濬教授用认真的眼睛看着病人的双眼,大声地宽慰着,要病人安心住进医院接受治疗。等患者离开,虞先濬拉住患者女儿,低声交代着严峻的现实,教这个年轻的姑娘怎样跟父亲沟通。
通过这个片段,大家看到了一个在严酷命运面前帮助患者和家人寻找心灵慰藉和平衡的医生,做这样的良医,既要有胆识和魄力,也要有人同此心的共情。
在肿瘤医院的胰腺外科,每一个病人走进诊室都是一堂真实的医学伦理课。该如何面对患者和他们的家人?该给患者怎样的治疗方案?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超越了医学的范畴。
虞先濬教授常常说,外科医生要感谢的除了老师还有患者,每一位患者都给了医生宝贵的经验,一名好医生并不是一生从不“失败”,而是把每一次“失败”和“成功”都变成宝贵的经验。
28岁独自主刀的那位患者去世后,家属非但没有责怪虞先濬,还安慰他并表示感谢。家属的理解和体谅,为好医生的进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每天都在与死神交手,特殊的职业让虞先濬有更多的机会去面对生命拷问。当年开放式手术,虞先濬的手探进去,摸到广泛转移的肿瘤,“毛骨悚然”。他说,走下手术台他想得最多的是“生命不易,值得珍惜”。
也许正是因为特殊的职业,虞先濬教授对团队医生们讲得最多的是理想和情怀。“人对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做医生要有情怀。”
如今,虞先濬教授肩上的责任更多、更大。他不仅是胰腺外科主任,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还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在胰腺外科的发展上,虞先濬教授有更远大的目标。下一个十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要做的是“走向国际、引领潮流”。“我们要搭平台、育人才、出成果、创品牌。品牌非常重要,它是有溢出价值的。”(记者 黄祺)
来源: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