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电影烂片居多,是观众要求高吗?
中国内陆电影市场变好了,2010年全年市场大盘报收101亿元,2012年内陆市场大盘报收170亿元,2015年飙升至440亿元。2016年肯定会突破440亿元,但即便是随着单部影片破10亿、20亿、30亿的纪录不断产生,中国电影的争议评论也一直不绝于耳,何解?真的就是观众要求太高吗?还是我们的国产片底的的确确存在这很多问题?
1、 不是观众要求高,是面对好莱坞就这么残酷
中国内陆市场每年上映超过70部海外片,其中大部分是好莱坞电影,观众可以在影院和网络、电视上看到来自于全球的电影精英拍摄的佳作,所以,中国电影始终都是被放在一个全球化的环境中去对比的。不要去想着不公平,任何国家的电影都面临这种境况,只能硬着头皮和好莱坞对比,一点点去努力跟上好莱坞的节奏,否则就会被观众抛弃。
2、 为了赚钱只图拍片多快好省
拍电影很费钱,现在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也确实有很多电影在一年或者半年内的时间里,拍摄完成并上映,而且还赚到了高额的票房回报。但这种赚快钱的模式是不健康的,电影是需要打磨的产品/艺术品,为了时间和金钱而赶工制作,质量肯定有瑕疵。或许观众为了明星和大导演而忍受一次电影赶工,但是观众不会一直忍受,毕竟这个市场中还有很多高质量的引进片,一味多快好省只会让观众厌烦。
想当初,香港电影在1980~1990年代缔造了超过20年的黄金时代,那时候几乎大半个亚洲都看香港电影,所以香港电影制作周期短、上映时间快,但赶工作品最终还是让香港电影走向了低谷。从当初巅峰时期年产量超过100部,到今天一年拍电影不到30部,前车之鉴。
3、 处于成长期的国产片稀缺专业幕后人才
虽然中国电影从《定军山》面市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但实际上这个导演、编剧等人才的更新是没有达到无缝衔接的,199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是低谷时期,电影从业者大多都去拍电视剧去了,当初陈宝国、陈道明、刘晓庆等明星都是凭借电影走红,90年代更被人熟悉的却是他们的电视剧作品。所以,当2002年《英雄》让中国电影市场慢慢火爆之后,电影行业也跟着火爆起来,但是有经验的电影从业者是稀缺的。
尤其是自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过100亿之后,拍电影成为一种风潮,2015年单是上映的国产片就接近于300部,拍摄中的国产片就更多了,这么大的制作规模,稀缺的不仅仅是演员,还有摄影师、武术指导、副导演、灯光师、录音室、爆破师等等专业人才。也难怪冯小刚导演想成立电影界的“蓝翔技校”,专门配音幕后技术型人才。
4、 还是缺少眼光精准的制片人
如果想做成好莱坞那样的电影工业体系,制片人就非常重要,虽然制片人也是幕后人才,但好莱坞的制片人有时候甚至比导演还要重要。君不见漫威电影宇宙?《钢铁侠》、《复仇者联盟》、《美国队长3》等等一系列电影都是由凯文·费奇担任制片人,而每一部的导演都不相同,导演也是一位参与创作的人员了,制片人来把控整体的风格。
中国内陆好的制片人还是稀缺,毕竟我们新世纪的电影市场崛起之后,就连导演都稀缺,更不要说比导演工作还要繁杂的制片人了。大家熟悉的制片人陈国富、江志强都是来自于港台地区,内陆的制片人当然也有精英,不是显然这些出色的制片人还是太少,也让很多电影难以保障质量,唯有靠导演的水平。假设一个新导演经验不足,制片人也不能把控质量,一部电影的水准是可想而知的。
结语。
即便是从2002年算是中国商业电影起步之年,至今也快有15年了,虽然市场起来了,导演增加了,但中国电影从创作心态和制作环节上仍然是各种不足,如果不能扎实写一个好剧本,以及用精雕细琢的态度来制作一部电影,中国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还是会不断涌现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