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颜氏家训·治家》修身齐家,上行于下(上)

童年时有一首歌风靡一时——《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似乎从那时起内心深处就将“老师”视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以至于在面对读书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作文题材“理想”时,大多数时候都表达着“长大后我想当老师”的愿望。其实,“长大后想做什么”,几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古人对这一问题早就进行过系统的说明,譬如儒家经典著作《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这也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读书人自我塑造四部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东汉陈蕃,对这四部曲恐怕颇有心得。

陈蕃十五岁时独居一室,房间里很乱。有一次父亲的朋友前来看望,发现房舍现状,对陈蕃说,“你为什么不打扫好房间,来迎接客人呢?”

陈蕃听后认真地说,“大丈夫立身处世,应当以扫平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只在意一间房屋呢?”

父亲的朋友听后很震惊,知道陈蕃有大志向;同时为了规范陈蕃,也回应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句。年纪虽小但从善如流的陈蕃虚心听取了长辈建议,从生活小事做起,经过不断积累,终于成为东汉重臣。

由此观之,“平天下”终极目标的实现,其实也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这其中,必然离不开“修身”、“齐家”与“治国”。

《道德经》中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与“治家”异曲同工,“齐家”亦如“治国”。《论语·为政》记录孔子言行时曾录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经典语句,简言之,若以“德”和“礼”约束百姓行为,无疑能收到最好的治理效果。“齐家”也是如此。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强调的正是“上位者”对“居下者”的影响力,这正与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强调的“自上而行于下者,自先而施于后者也”不谋而合。换言之,“上行下效”,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为此,《颜氏家训》明确提出“齐家”第一要义有三:

其一,“父不慈则子不孝”;

其二,“兄不友则弟不恭”;

其三,“夫不义则妇不顺”。

简言之,父母想让子女孝顺,就要对他们慈爱;兄长想让弟弟恭敬,就要对弟弟友善;丈夫想让自己顺从,就要对妻子重情义。

恰如“治国”也需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用情感道义来规范;面对桀骜不驯甚至乖戾无礼的人,处罚甚至刑罚手段也必不可少。“家法”与“国法”异曲同工:绝对不能没有,没有局面恐会失控;标准统一宽严适度,否则会令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齐家”如“治国”,那对“管理者”的要求必然不低。虽然“修身”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但对一家之主而言更为重要;这正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毕竟,“德操”对一个人而言更为重要。不然,孔子也不会说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即便是赫赫有名的“周公”,政治才华无与伦比;但在夫子看来也不过是“辅助”,“骄”且“吝”就拥有了一票否决权——“修身”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修身第一要义,“可俭不可吝”。

字面意思一目了然:可以俭朴,但不能吝啬。

“俭朴”与“吝啬”,完全不同的两类特点:

俭朴的人,总会按照规定流程办事,按照既定的原则进行人生规划,即便面对可能被欺骗的求助,也极有可能伸出援助之手。——俭朴,但并非小气。

吝啬则不然。

孔子也是很俭省的人,有一次弟子子贡认为,“告朔”之礼名存实亡,每次还要“牺牲”一头羊,不如免去;孔子回应道,“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虽然不很恰当,但却也可视为“俭朴”与“吝啬”的区别。吝啬的人,更多时候总想要走捷径。

由此观之,若论合格家主的养成,“可俭不可吝”绝对榜上有名;至于是否还有其他,我们下期继续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