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捐出祖宅的慈善先锋

幼年时因父亲病故,他与母亲被家族长辈逐出家门,母亲无奈改嫁以抚养他成人。宋朝礼法森严,女子改嫁是极大的污名。
开蒙后,他励志苦读。因为家中贫寒,三餐不继,他就将小米熬粥后隔夜凝固,第二天一分为二早晚各一,“断齑画粥”的典故即从此而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015年,他一战成名进士及第,随后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曾官至宰相。
这位命途坎坷但绝不认输的读书人,就是我们熟悉的范仲淹。即便不熟悉他,也一定很熟悉这句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他写给好友滕子京《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为百姓计,他甚至能将自己的祖宅捐出。
北宋时期,堪舆之说盛行,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莫不云集响应。曾经有一位先生看了范仲淹位于苏州的祖宅后赞叹不已,声称只要占据此处,一定会世代出高官。对于是否能累世为官范仲淹不置可否,但若风水如此好......他很快就将祖宅捐出,用于办学,即苏州公学,也就是现在苏州景范中学的前身。
造福百姓与地方,或许是他为官的觉悟;面对曾经欺负甚至逼迫自己的族人,官位显赫的范仲淹,又会怎么办?这个问题至今也不过时:
如何面对曾经恶意伤害过我们的人?
其实《论语》中已经有了答案。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曾经有人问孔子说,“用恩惠来回报怨恨,怎么样?”
孔子的答案是,“用恩惠来回报怨恨,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惠来回报恩德。”
儒家的立场很鲜明:不念旧恶,秉公处事。
自幼苦读四书五经的范仲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范仲淹在《告诸子书》中写道,“我们宗族的人很多,和我关系有亲有疏。但若从源头论,都是范家子孙,也就没有亲疏之别了。既然同出一宗,怎能不去照看抚恤饥寒交迫的族人?我受祖宗庇护做了大官,若只一味独享富贵不照看亲族,将来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范仲淹说到做到,拿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绝大部分在苏州购置良田设置义庄。尽管最初族人是怀疑的:担心他仰仗权势分割家产;但义庄成立后,曾经怀疑他的族人都羞愧难当。
义庄初具规模后,范仲淹还编写了《范氏义庄规矩》一卷,用以规范并明确义庄的财物来源与支出标准。在此基础上,他的儿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以及五世孙范之柔等先后对《规矩》进行完善与细化,强调即便是族长也不得干涉义庄行为,若义庄掌管人德行有失可报官处理,等等。
范仲淹首开先河的义庄制度不仅造福了范氏子孙,也深刻影响了当时及后世许多官绅人家。近代孕育出国学大师钱穆、力学之父钱伟长、物理学家钱临照等的钱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义庄,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极有可能不会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钱伟长晚年回忆录中就曾写道:
父亲英年早逝又无积蓄,全家六口人若没有义庄以及叔父钱穆的资助根本就活不下去,更不要说读书......
对贫困子弟施以援手,是义庄存在的价值,但义庄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义庄的存在,促进了家族的和睦与传承,无私奉献的精神与责任担当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烙印在后世子孙的心灵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