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所犯的,不过是前人犯过的错误——读弗里德利希•维克的大作《琴与歌的学问》

以下文章来源于音乐周报 ,作者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有音乐的地方,就有《音乐周报》。

文:张可驹

通常说到弗里德利希·维克其人,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克拉拉·舒曼的父亲,并且在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传奇故事中扮演负面角色。维克是当时最重要的钢琴教师之一,而克拉拉是他门下最著名的“产品”。

几年前,本人在三联《爱乐》杂志上连载“散记历史上的女钢琴家”系列,其中对于克拉拉费了许多笔墨。还有哪位女钢琴家比她对音乐—演奏的历史影响更大?然而,越多了解这位钢琴家的崛起,我就越佩服她的父亲。

维克的画像

人们实在需要留意,钢琴家当年并非作为克拉拉·舒曼,而是作为克拉拉·维克走向辉煌的。这很重要吗?对一位演奏家而言,天才是前提,是必要条件,可是如何采掘其天才,如同怎样打磨一颗巨钻,对于人们最终看到的成果而言,无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演奏和教学,维克不仅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更乐于著书立说,将这样的理念做完整地陈述。从规模来看,他的《琴与歌的学问——一代名师的教学随笔》是一本“小书”,所承载的分量却真的一点不小。这样一本19世纪的老教师的随笔心得,如今能推出中译本,可说是国内音乐出版的重要成就。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如果你不是维克的后辈同行,是否也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呢?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一代名师的教学随笔”这个副标题是中译本所加,原来的副标题太长,完整翻译的话,应该是: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建立一套有关音乐表演的判断体系?说实话,我认为应该用原题,同时“建立……体系”这句应该加粗字体,且用红色标明。

因为这真的非常重要,并且也是笼罩一切的观念——无论教、学、职业演奏、业余演奏、不同作品的欣赏,还是无论口头,或形诸文字地谈论音乐演出,建立这样的体系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这涵盖了音乐生活的不同方面。

然而正是如此重要,乃至于核心的内容,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往往欠缺。维克在这本书中,正是对于这种欠缺,及其所造成的恶果进行针锋相对、毫不留情地斗争。

美国的一位股神曾如此描述人们在金融市场犯错,大意是懂得门道的人赚钱的前提,正是今人所犯的,不过是前人所犯同样的错误。金融市场有自己的道德逻辑,重复犯错的状况却常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古典音乐的演奏与教学领域,恐怕不可谓不典型。

维克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作者固然底蕴深厚,文风却颇具幽默感。他自己化身为虚构人物,著名的钢琴教师多明尼,带着神童阶段的女儿,辗转于上流社会的环境,接触许多同行。在那样的环境里,人们谈论钢琴教学的不同方面,预备中的新人演奏家蓄势待发,业余演奏者也常在自家的客厅里露一手。维克对于错误的品味的描绘,可说是冷幽默的典型。

而他剖析错误的成因、本质,及其恶劣影响的文字,让人感到畅快淋漓之余,一个很大的疑惑可能就是:这真的是在说19世纪的事情?

乐器的外观改变了,很多深层的东西则不然

此书是“俄耳甫斯音乐译丛”中的一本,我碰巧认识丛书的主编孙红杰先生,某次读得开心,就给他发信说:谢谢引进好书,而我读着,始终感觉这完全是在说现在的事啊!

的确,还能是什么呢?今人所犯的,不过是前人犯过的错误。但如果说有什么差别,就是今人的纠错能力,几乎更让人担心了。很多伟大的演奏被视为过时,某些人无意,甚至有意地无视其中的成就,及其所指明的演奏艺术的方向与品味。《琴与歌的学问》一书中,不少内容是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或许今天的教师们又有了其它教程,不学琴的人也未必需要去看。

可无论如何,作者所阐述的、他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所希望成就的艺术目的,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很多家长也需要了解,因为书中反复暗示,或明示的内容,很多就集中于:你的孩子可能需要换老师了。

维克将自己有关教学的核心观念总结为“三件小事”——杰出的教师应当具备,至少永远去追求最好的趣味,最深刻的感受,还有最敏锐的耳朵。但这三件事,并非仅限于教学,而是深深贯彻于“怎样建立一套有关音乐表演的判断体系?”的不同方面。维克本人对这些方面各有精彩的论述,在此暂时难以展开,以后有机会详细谈。其中很突出的一点,也就是这本书的标题,《琴与歌的学问》。

詹妮·林德,19世纪影响最深远的歌唱家之一,也是维克阐述歌唱美学的模板

在传统的演奏美学中,演奏乐器这件事,同歌唱有最深刻的关联。很多歪曲的品味,其本质是背离了自热、恰当的歌唱的精神。然而人声的歌唱本身,同样容易陷入低品位与坏方法的误区。其成果,可说不仅骇人听闻(对听众),也是毁人不倦(对歌者)。

维克对于歌唱美学的研究,特别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深入反思了键盘上的歌唱方法,对于人声的歌唱本身,也有着极深的研究。他在分析演奏法的过程中,常举杰出的歌唱家为例子。我们都知道,这也是肖邦对于学生的建议:去听鲁比尼的演唱吧。维克在他的书中,对于人声歌唱的美学与技巧,也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

其中某些具体的技巧方法,如今可能已不再适用,作者所指出的美学本身,却依然值得人们深思。如此对于歌唱的深入研究,让他最直接地将“琴”与“歌”并列,以此归纳自己的理念、系统。

原载《音乐周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