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罗利俊
尊敬的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罗利俊,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糖皮质激素——GCs,是神经科医生的“利器”,但也是“双刃剑”,具有强大的临床适应症,但不良反应也能涉及全身多个系统。
我们在应用GCs时常会遇到如上的一些问题,今天我希望通过本次微课能够回答以上的问题。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内容来进行讲解:一、GCs的来源及分类;二、GCs的生理作用、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三、GCs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四、GCs在神经科疾病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下糖皮质激素的来源及分类,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在此我们复习下肾上腺皮质的结构,肾上腺皮质由外向内可分为三个部分:1、球状带:主要分泌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2、束状带:主要分泌糖皮质激素;3、网状带:主要分泌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最里面是髓质,是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肾上腺是我们人体中重要的激素分泌器官,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基本原料为胆固醇,主要来自血液。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在平常的降脂治疗中,不建议将胆固醇降至很低的水平,因为太低,我们考虑这些激素分泌的原料是不够的。
GCs分泌的调节,是受HPA轴的调节,即下丘脑(Hypothalamus),脑垂体(Pituitary-body),肾上腺皮质(Adrenal-cortex)。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于垂体前叶,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GCs),这三个激素的分泌调节情况是受负反馈调节的。
GCs的分泌特点,正常人体皮质醇(氢化可的松)分泌量约15mg-25mg/D,平均为20mg/D。GCs的分泌有其昼夜节律:上午8-10时为分泌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午夜12时为分泌低谷,随后逐渐上升。根据自身分泌特点,我们在平常应用过程中也是主张清晨(8-10时)顿服,这时和我们自身激素分泌高峰一致,尽可能的减少服用激素对自身激素分泌节律带来的影响。
GCs的分类,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按照其来源来分,可分为天然GCs(内源性)和人工合成(外源性),常见如上种类。外源性GCs是人工合成并改变了其结构,与受体的结合能力是远远大于内源性GCs,所以其药理效应比较强,这也是我们临床应用外源性GCs较多的原因。
第二种是按照半衰期及作用时间进行分类,如上图表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类。短效有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作用时间8-12个小时;中效有泼尼松和甲泼尼龙,作用时间12-36个小时;长效有地塞米松和倍他米松,作用时间36-72个小时。以上激素对受体亲和力各有不同,如果以氢化可的松对受体去的亲和力记为1单位,则甲泼尼龙对受体的亲和力有11.9个单位,是最高的,所能达到的药理效应较强,这是在临床上进行激素冲击治疗时用甲泼尼龙比较多的原因。对于HPA轴抑制时间和抑制强度,地塞米松均较强,即对人体正常激素分泌的周期影响较强,因此在临床上尽量不要长效使用地塞米松。
我们将常用的GCs的特性进行个简单的比较,同样以氢化可的松对抗炎强度和抗免疫强度作为1个单位,抗炎强度地塞米松可以达到25个单位,抗免疫强度甲泼尼龙较强,可达到11个单位。这两个特点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当以炎症为主时,我们可能会短期应用地塞米松,当以免疫为主时,我们常用甲泼尼龙进行冲击治疗。在肝脏代谢方面,泼尼松是需要通过肝脏代谢活化的,甲泼尼龙是不需要的,所以当肝脏有问题时,首选是甲泼尼龙片。
第二部分,GCs的生理作用、药理作用、作用机制。GCs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集中物质代谢的影响。在糖代谢方面可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异生导致血糖和肝糖原升高;在蛋白质代谢方面可促进蛋白质分解代谢,进而血浆氨基酸浓度升高,尿素氮升高,使得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导致肌肉萎缩;在脂肪代谢方面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可以促进脂肪分解,游离脂肪酸便可以进入血液,导致高血脂症,二是因为血糖的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可促进脂肪的合成,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结果会让人体脂肪含量增多,脂肪的重新分布导致满月脸、水牛背等,形成向心性肥胖;在水和电解质代谢方面,其具有弱盐皮质激素作用,即保钠,排钾,排钙并降低钙离子的重吸收,导致钠水潴留,低钾,低钙现象产生,这提示我们在用GCs时需要补钾补钙。
GCs的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人体的炎性反应,可分为急性炎性反应和慢性炎性反应。急性炎性反应激活PMN后,促使炎症介质(组胺、TXs、LTs、PGs、PAF、TNF-α、IL-1、IL-4、IL-13)的分泌,进而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慢性炎性反应趋化因子(NCF、LCF、ECF等)释放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促进炎症介质(TNF-α、IL-1~6、IL-8、生长因子等),导致胶原物质增多,纤维组织增生。GCs在这一炎性反应过程中可阻断趋化因子的分泌和刺激;稳定溶酶体膜、阻断水解酶的释放;阻断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并降低其活性;抑制血管扩张、降低通透性、抑制成纤维细胞、减少胶原成分。GCs可抑制物理、化学、免疫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炎症反应,在炎症的急性期可减轻炎性细胞的浸润,减轻水肿,在炎症的后期可减轻组织的纤维化,黏连和疤痕的形成。
2、抗免疫作用:GCs的抗免疫作用主要是,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降低其处理抗原或异物的能力;抑制T淋巴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抑制各种炎症因子、溶酶体酶的释放;抑制抗体的合成或促进抗体的溶解;抑制补体的生成,降低其粘附性,抑制抗体和补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免疫反应的各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
3、抗毒抗休克作用:①高浓度GCs有显著的抗毒素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细菌内毒素的攻击,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但对外毒素无防御作用。②稳定溶酶体膜、抑制释放多种溶酶体水解酶,减少心肌抑制因子(MDF)的形成,防止由MDF所引起的心肌收缩减弱,防止心输出量减少和内脏血循环障碍。③减少内源性致热源的释放,降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致热源的敏感性,达到退热效果。④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直接增加心脏收缩力。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严重休克,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及感染性休克治疗。
GCs在行使这些药理作用时,会涉及到血液系统,对其影响简单总结如下:1、使红细胞,血小板增多(骨髓造血功能增强)。2、GCs会促使骨髓储备的释放,白细胞血管着边的减少,白细胞向组织移动减少,进而导致中心粒细胞增多。3、淋巴细胞减少:T细胞比B细胞反应明显,重要影响TH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胸腺和淋巴组织有丝分裂)。4、单核细胞减少:降低其吞噬和杀菌能力,在用药期间易发生感染。5、嗜酸嗜碱细胞减少,但细胞活性基本不受影响。
GCs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减少脑中γ-氨基丁酸的浓度,由于γ-氨基丁酸是种兴奋抑制性氨基酸,在其减少后便提高了中枢的兴奋性,因此病人在服用激素后会比较兴奋。2、降低大脑的电兴奋阈值,可诱发癫痫的发作,因此癫痫病人在应用激素时需慎重。3、抑制松果体褪黑素的分泌,引发睡眠障碍。4、抑制体温调定中枢对致热源的反应,因而具有退热功效。
GCs的作用机制,可分为基因组调控作用和非基因组调控作用。在小剂量使用激素时,会引发基因组调控效应(经典作用途径),通过胞内激素受体介导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产生信号传递,进而与核内DNA上的GCs受体反应元件相结合,启动或抑制靶基因的mRNA转录,进一步诱导或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引发相应的生物效应。该途径起效相对较慢(>10min),特异性应答蛋白的产生需要6-12H。
在大剂量使用激素时,会引发非基因组调控效应。可分为以下两个途径:(1)GC-包浆内受体(cGR)复合物介导的生化效应:大剂量GC在胞浆与胞浆内受体结合—>改变胞浆内各种蛋白酶的分布—>抑制花生四烯酸的合成—>抗炎效应;大剂量的GC快速活化内皮NO合成酶(eNOS)—>促进NO的合成—>扩张血管、减轻缺血性损伤及抗炎。(2)GC-细胞膜受体(mGR)复合物介导的生化效应:大剂量GC与细胞膜受体mGR结合后,通过第二信使介导促发胞内系列效应;大剂量的GC溶解于细胞膜、线粒体膜中—>影响膜的理化性质及离子通道蛋白的功能—>抑制Ca2+离子内流—>阻断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抗免疫效应。该途径起效迅速(数秒到数分钟),即为冲击治疗作用机制。
第三部分,GCs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首先我们看下GCs的常规使用方法,常见以下三种:1、小剂量递增法(重症肌无力):从10-20mg每天开始,每1-2周增加10mg,增加至病情改善或标准剂量1-1.5mg/kg,稳定后逐渐减量。2、冲击递减法(NMOSD、MS、CIDP、自免脑)。3、一步到位法(如多法性肌炎、CIDP、DMD):直接给予强的松0.75-1.5mg/kg口服。
GCs应用疗程如上,需注意,在冲击治疗时,一般情况下以5天为节点,部分疾病减半激素用量冲击10天左右。
GCs应用剂量,对于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症状,GCs用量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如上图)
GC剂量与疗效的关系,这里我们以醋酸泼尼松为例。1、小剂量:相当于泼尼松5-20mg/D(泼尼松≤5mg时很少会引起副作用),这时GCs占据受体的50%以下,完全通过基因效应发挥作用,因而不良反应较小。2、中剂量:相当于泼尼松20-40mg/D,这时GCs占据受体的50%-100%,基因效应呈显著的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也随剂量与时间的增长而加大。
3、大剂量:相当于泼尼松40-100mg/D,由于激素受体的饱和度增加,几乎全部受体都被结合,GCs的基因效应达到最大值,但大剂量应用激素不良反应严重,不能长期使用。4、超大剂量:相当于泼尼松>100mg/D。激素与受体全部结合,增加剂量后通过非基因效应增加疗效。因为对血糖、血压等生理指标影响巨大,只能短期应用。5、冲击治疗:相当于泼尼松>500mg/D。一般静脉给药,多为甲强龙500-1000mg/D,连用3-5天后对半减量至1mg/(kg·D),主要为非基因效应。
以强的松为例,其剂量大小与疗效效应关系如上,需注意在5-30mg/D时,基因效应和剂量呈明显正相关;30-250mg/D时,非基因效应疗效与剂量明显相关。
GCs减量原则,1、逐渐减量是GCs减量的基本原则,在用药小于10天情况下可以突然停药,小于两周副作用是比较少的;2、冲击治疗后可直接减至标准口服剂量;3、早期快减,晚期慢减,以强的松为例,当用量大于40mg时,减5-10mg/w,当用量小于20mg时,减2.5-5mg/2-4w,当用量小于10mg时,减2.5mg/4-8w。4、吃法如早期顿服,减至一定量时改为隔日顿服,直至停药。5、针对有些病人对激素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若病情需要,为尽快减量,应尽早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
GCs减量指征和GCs停用指征如上。
停药反应和反跳现象:当停药时出现以上反应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就诊。
出现停药反应和反跳现象的原因如上所述,长期使用激素不能骤然停药,因为我们人体自身分泌激素功能的恢复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在使用GCs时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上所述,在用药后约4-6周,需要注意监测自身血脂及血糖的情况,在6个月左右需留意自身是否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情况,若在这段时间发现自身出现走路时出现关节疼痛的情况,需早做检查早做干预。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禁忌症:可分为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绝对禁忌症即既往史中或已知有对激素治疗严重过敏反应,再一全身性霉菌感染。相对禁忌症在平常会提及较多,如精神病和癫痫;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创伤修复期;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等。针对这些禁忌症并非绝对的不能使用激素,在使用时须告知患者风险并权衡利弊,使用期间应加强监测。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用药须知,1、肝功能不良者用药;2、老年患者用药;3、儿童用药;4、妊娠期用药;5、哺乳期用药;6、围手术期用药。
第四部分,糖皮质激素在神经科疾病中的应用。可分为原发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继发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及其他。原发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包括:中枢炎性脱髓鞘疾病、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及其变异、CIDP、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多发性肌炎等。继发性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结缔组织病,如SLE、Sjogrern综合征等;系统性血管炎;副肿瘤综合征,如LES、亚急性小脑变性等。其他包括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神经系统淋巴瘤、CNS感染、脑水肿等。以下为几种疾病的用药指南。
以上为本次微课所有内容,感谢聆听,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