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读书笔记(2018年运气养生)
附子薤白汤(冠心病——阳虚气滞,血瘀不行):全瓜蒌9克,薤白9克,桂枝6克,丹参9克,当归6克,附片3克,孩儿参9克(童参、太子参)、五味子6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红宣汤(肺痈——清热解毒,化痰祛瘀):炙麻黄6克,杏仁9克,芦根1枝,桃仁12克,冬瓜子12克,薏苡仁30克,鱼腥草18克,开金锁30克(金荞麦),生石膏30克,桔梗6克,红藤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茵陈瞿芪汤:茵陈60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30克,瞿麦12克,藿香15克,川黄连4.5克,当归12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泽兰10克,生黄芪15克焦白术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杏仁10克,六一散12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主治中毒性肝炎伴肝功能异常(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化湿)。
鳖甲煎丸:鳖甲炙十二分(90克),乌扇烧三分(22.5克),桂枝三分(22.5克),黄芩三分(22.5克) ,柴胡六分(45克), 鼠妇熬三分(22.5克),干姜三分(22.5克),大黄三分(22.5克),芍药五分(37克),葶苈熬一分(7.5克),石韦去毛三分(22.5克),厚朴三分(22.5克),牡丹去心五分(37克),瞿麦二分(15克),紫葳三分(22.5克),半夏一分(7.5克),参一分(7.5克),廑虫熬五分(37克),阿胶炙三分(22.5克),蜂窠炙四分(30克),赤硝十二分(90克),蜣螂熬六分(45克),桃仁二分(15克),具有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主治疟母,以及各种癥积。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痞硬成块。或晥腹癥积,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饮食减少,时有寒热,或女子月经闭止等。《 医方考》:“方中灰酒,能消万物,盖灰从火化也;渍之以酒,取其善行;鳖甲、鼠妇、(庶虫)虫、蜣螂、蜂窠皆善攻结而有小毒,以其为血气之属,用之以攻血气之凝结,同气相求,功成易易耳;柴胡、厚朴、半夏散结气;桂枝、丹皮、桃仁破滞血;水谷之气结,则大黄、葶苈、石苇、瞿麦可以平之;寒热之气交,则干姜、黄芩可以调之。人参者,以固元于克伐之汤;阿胶、芍药以养阴于峻厉之队也。乌扇、赤消、紫葳攻顽散结。”《古方选注》:“本方都用异类灵动之物,若水陆,若飞潜,升者降者,走者伏者咸备焉。但恐诸虫扰乱神明,取鳖甲为君守之,其泄厥阴破症瘕之功,有非草木所能比者。阿胶达表熄风,鳖甲入里守神,蜣螂动而性升,蜂房毒可引下,(庶虫)虫破血,鼠妇走气,葶苈泄气闭,大黄泄血闭,赤消软坚,桃仁破结,乌扇降厥阴相火,紫葳破厥阴血结,干姜和阳退寒,黄芩和阴退热,和表里则有柴胡、桂枝,调营卫则有人参、白芍,厚朴达原劫去其邪,丹皮入阴提出其热,石苇开上焦之水,瞿麦涤下焦之水,半夏和胃而通阴阳,灶灰性温走气,清酒性暖走血。统而论之,不越厥阴、阳明二经之药,故久疟邪去营卫而着脏腑者,即非疟母亦可借以截之。《金匮》惟此丸及薯芋丸药品最多,皆治正虚邪着久而不去之病,非汇集气血之药 攻补兼施未易奏功也。”
通任种子汤:香附9克,丹参30克,赤白芍各9克,桃仁9克,连翘12克,小茴香6克,当归12克,川芎9克,延胡索15克,莪术9克,皂角刺9克,穿山甲3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主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产后缺乳:黄芪10克,怀山药15克,通草2克,煲猪手250克。
产后回乳:山楂10克,神曲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经期保健方:经前可用当归6克,红枣10枚泡水饮用;经后可用红枣10枚,槐花10克,桂圆肉6克,泡饮。
产后多汗:人参6克,黄芪10克,麦冬6克,五味子3克,珍珠母10克,煲排骨250克或鸡肉250克。
产后大便难:松子仁10克(打碎),柏子仁10克(打碎),煲猪肉250克。
止血汤(崩漏):黄芪、党参、白术、白芍、熟地黄、大小蓟、茜草、蒲黄、草河车、益母草、马齿苋、枳壳,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宫血饮:川续断、山茱萸、补骨脂、海螵蛸、党参、白术、茜草、蒲黄、三七、白花蛇舌草、甘草,日一剂,早晚温服。
子宫内膜异位症:解毒化浊,祛瘀散结。①解毒热:金银花、野菊花、鱼腥草、萹蓄②化湿浊:土茯苓、川贝母、茵陈、炒薏苡仁③祛瘀滞:茜草、益母草、赤芍、三七粉④散结聚:生牡蛎、夏枯草、连翘、穿山甲。
石英毓麟汤(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紫石英15—30克,淫羊藿15—30克,蜀椒1.5克,菟丝子9克,肉桂6克,续断15克,川芎6克,当归12—15克,白芍9克,枸杞子9克,赤芍9克,川牛膝15克,香附9克,牡丹皮9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具有温补肾阳,调经助孕。连服3天停药1一天,至BBT升高3天停药。
种子转阳汤(四新毓麟汤,免疫性不孕):紫石英15克,党参15克,续断15克,黄芩9克,淫羊藿15克,徐长卿9克,菟丝子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熟地12克,蜀椒1.5克,鹿角霜6克,川芎6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戊戌年,戌癸化火,属岁火太过之年。火盛乘金,热病伤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移热大肠;且心火过盛,易发疡疮。
全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属寒湿之年。
年运与岁气,一为火太过,一为寒湿,气候表现必然是:时为火燥,时为寒湿来复,寒热往来,燥湿交替,但以热为主,发病以热郁为重。太阳寒水司天,注意用寒远寒,故药食戒过寒;太阴湿土在泉,药食需顾护脾气,少滋腻,慎温热。
初之气(大寒至春分前,1月20日至3月21日)
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少阳相火。“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风火相加,天气提前转暖,体内郁热难发,且忽冷忽热,应特别注意预防流感。幼儿稚阳,应备紫雪丹,以防高热。
二之气(春分至小满前,3月22日至5月21日)
主气少阴君火,客气阳明燥金。春行秋令,“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此时应热而反凉,天气干冷的倒春寒,要特别注意保暖。肺多见寒热证,或因感触寒凉而清涕咳嗽,或因心病传肺、火胜克金而生肺热。如有热象,药食注意多服甘寒,润肺清火食物,少吃羊肉等热性食物。
三之气(小满至大暑前,5月22日至7月23日)
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阳寒水。“寒气行,雨乃降”,寒湿来复,天气该热不热,多雨偏凉,“民病寒,反热中”,人体则常表现为寒郁于表、热结于里。此时易发作心系疾病,平素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者尤须谨慎。
四之气(大暑至秋分前,7月24日至9月23日)
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厥阴风木。“风湿交争,风化为雨”,湿气重、肝气旺,均易伤脾气,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伤则易发痿症。
五之气(秋分至小雪前,9月24日至11月22日)
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少阴君火。这是一个晴朗清爽温煦舒适的秋天。因此,在享受暖秋舒适之余,需注意两点:第一,保持情志舒畅,避免因木火刑金、肝肺失调导致肺系疾病。第二,天气温和,可适度旅行玩耍,舒畅心情,但切忌过度劳累、过食寒凉。应遵秋收之令,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因为六之气寒湿颇重,此时若耗散过度、神气不安、身体惫怠,即是下一气时致病之因。
终之气(小雪至大寒前,11月23日至来年1月20日)
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是一个湿冷的寒冬,适宜冬藏,应提早进补。
养生提示:上半年以苦温为主,苦入心坚肾,温散寒化瘀。下半年以甘温为主,甘能补脾,温能化湿。 平素气滞血瘀者,宜常服三七粉,以其苦温,祛瘀生新,流通血脉。 平素脾肾阳虚者,可以花椒水浸足,或灸足三里,或每睡前以劳宫擦热涌泉,均为温养脾肾阳气良法。 平素肺气虚者,宜常服山药滋益脾气。
全年尽管寒热反复,春天要防流感,但总是化成之年,粮食丰收,只要顺应气候变化,调整饮食、着装和安排起居、出行,就是一个健康平安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