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坑之笔坑

毛笔一般来讲,分为硬毫和软毫。

我开始练字时,用的是羊毫,羊毫柔软,弹性差,不易控制,但价格便宜,笔锋饱满,写出来的字体丰满,正好适合练唐楷和隶书,特别是颜体。所以当时练字大家基本都用羊毫。

后来,练行书草书,开始时用羊毫,难度大,极不好控制不断旋转变化的笔画,所以进步也慢。

有一次,接触到硬毫中的石獾笔,写字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后来,在一大学旁的文房用品店发现一种笔,什么毫忘了,就买了几支,很好写。

由于时间有限,在练习行草书多半还是用这种硬毫笔。

如果时间很多,还是要试试长峰笔,最长的笔锋有 11厘米,直径有 1.2厘米。也会试试斗笔,最大的斗笔锋长有13厘米,直径有5厘米。

有人在我的上一个帖子里留言说,一支笔走天下,那么这种情况基本只能练一种字体,而且字的大小应该没有什么变化。

这种不好评论,

我喜欢各种尝试。各有所好吧。

给初学者一个建议,开始时还是用硬毫。上手快进步快。

在网上,看到一教授无论写大字还是小字,都用一种笔,当然这是一种风格,但是小笔写大字,局限性还是很多,至少笔画的变化少了很多。

小笔短锋写大字看起来多少有点别扭。为了求大,要是用到笔锋的最末端,笔就完全失去弹性。

至于有些人也喜欢小笔写大字,只能说,他不喜欢买笔,要不就是藏拙(这样说有点不厚道)。用大笔长锋,控制难度也加大。特别是软毫。

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软毫笔软,不好控制,也因此产生毛笔的奇妙之处:越不好控制,笔画产生的不确定性也越多。

这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融合在一起,就产生书法特有的变化之美和不确定之美,特别是行草书。

楷书、隶书、篆书的可控制性相对较强,不确定性相对要少一些。如果楷书、隶书、篆书带着些草书味就另说。

所以,一些大师喜欢追求这种不确定性。于是,针管射书,闭着眼睛写,笔画倒着写,将笔砸在纸上……就是这个原因。

这个就像练武功,一不小心就会有点欧阳峰的旁门左道,即使武功再高,也是一个蛤蟆,不雅。

所以,一般没有很深的功力就需要谨慎为之。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初学者好奇又迷惑的江湖中传说已久的失传的捻管笔法。捻管其实就是换锋、调锋。我在一个视频里说过,在书写时,笔尖尽量不要离开纸面,只是不留下笔痕。

硬毫弹性好,写完一笔后,笔锋回到原位,一些笔锋软的或含墨过多或写久了或用力过猛,笔锋就回不到原位,就会弯曲变形。

这时,一般的处理就是重新在砚台上盘子里瓶口上将笔锋调正。

其实,大家可以使用换锋,在换锋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起笔尖(笔也可以不提起来,在书写时迅速完成这个细小的动作),捏住笔管的几根手指微微转动,让笔尖的弯曲方向朝向行笔的方向(如果没有看懂,我会另外在一个视频上作进一步示范说明),这样笔锋就调整过来了。

另一种,古人用稍微摆动小臂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写榜书大字时这种方法更常用。

这种捻管技法在行草书里经常见到。在带着些草书味楷书、隶书、篆书里也经常见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