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土玉器 ,以性格凌厉嚣张著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那时候楚地被中原鄙视
称之为蛮夷
非文明落后
只是性格刚毅果敢
自古至今皆如此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
何等气概
作为他们的玉器
也是凌厉嚣张
极具动态美感
鬼脸座双头鹰玉器
石家河遗址是石家河文化据以命名的遗址,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天门石家河遗址从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在此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最鼎盛时期,整个遗址群由40处地点组成,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
出土玉器
现在的我们对石家河玉器了解还太少
风头被东北的红山
西北的齐家
东南的良渚
压抑着
但是不久的将来你就会知道
那些商周大墓出土的极品玉
很多就是当年他们搜刮的石家河玉器
让你看不过
也让你干不过
连体双人头像玉器
出土玉器
双凤纹佩 长5,宽2.8,厚0.55 cm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
九连墩2号墓出土
水晶串饰
战国
1982-1986年江陵九店楚墓出土
龙形玉佩
战国
长19,宽12.6cm
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
玉剑
战国
通长48,宽8.3,厚0.5cm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十六节龙形玉佩
战国
通长48,宽8.3,厚0.5cm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透雕龙形玉佩
战国
通长28,宽5.6,厚0.4cm
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
龙形玉佩
战国
通长13.2,宽6,厚0.9cm
1965年江陵望山3号墓出土
鱼形玉佩
战国,两端距6.6,孔径0.3-0.4cm
1978年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玉半琮
战国,通高4.8,边长6.9,厚0.8cm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兽面纹玉琮
战国,通高5.4,直径6.6,孔径5.5cm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玉戈
长35.8、内宽7.5、阑穿8.4cm
质地为蛇纹石。援中部隆起有棱,近阑处有三组凸棱。
玉柄形器
左:长8.4、宽2.5cm
中:长14.2、宽1.1cm
左:长8.8、宽1.4cm
玉璜
长13.5、厚0.53cm
通体雕成夔龙纹饰,上下皆为云纹状扉牙,下缘有穿孔。
玉佩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2号墓出土
龙形佩,对饰
长10.5-11、宽6.4-6.9、厚/0.3-0.35cm
玉璜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2号墓出土
对首龙形佩
长8.2、宽2.3、厚0.45、高4.1cm
玉珑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2号墓出土
龙形佩
长5.45、厚0.4cm
玉瑗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2号墓出土
瑗形佩
直径9、孔径5.6、厚0.35cm
玉珩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1号墓出土
双头龙形佩
长13.3、宽1.2、厚0.55cm
湖北省博物馆
玉璜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1号墓出土
对璜,双头虎形
长10.7、宽0.95(近端)、厚0.3cm
湖北省博物馆
玉佩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1号墓出土
龙形佩
长6.8、宽4、厚0.3cm
玉佩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1号墓出土
双头龙形佩
残长6.7、宽3.1、厚0.35cm
玉佩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1号墓出土
双凤连双身龙形佩
长8.4、宽6.3、厚0.4cm
湖北省博物馆
镶宝嵌玉鎏金铜枕顶
长15.2、宽14.8、高2.5cm
此器为枕头的端面,由内外两个方框组成:内框为青白玉质,外框为铜鎏并各存镶宝石14颗。内框镶嵌青白玉透雕折枝荔枝。
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
由18件镂空云龙纹玉带銙组成,总重700.4g。
形制特殊:有“六桃”、“两辅弼”、“双䤩尾”、“双鞢□”和前、后两套“绦环”,各带銙的正面微凸,背面平,窄边,正面中心镂空或浮雕云(三爪)龙纹
玉柄形器
杨家湾出土
长13.6、宽3.3cm
圆孔内镶嵌绿松石
玉柄形饰
石家河文化
1988年天门肖家屋脊出土
长6.4、宽0.6cm
玉石受沁,泛枣红色。器身圆雕,有五道凸棱,新石器时代的玉柄形饰或与商代类似器物有联系
玉璜
石家河文化
1988年天门肖家屋脊出土
内角间距5、最宽2.2、厚0.4cm
玉龙
石家河文化
1988年天门肖家屋脊出土
外径3.8、厚0.8cm
龙体首尾相卷,呈玦形,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极为相似
东周兽面纹玉琮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高5厘米,宽6厘米。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祭祀时可作为沟通天地的法器。这件玉琮外方内圆,上下贯通,直观地展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出土于曾侯乙的腰腹部,器表浅雕兽面纹,庄严而不失优雅。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16节龙型玉挂饰 挂饰整体为一条大龙。全器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一根玉锁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其特色之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例:第二节玉璧上的云纹,是采用压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龙,这种形制是到战国晚期才广为采用的;第十一节雕成三条蟠龙相连的玉佩状,龙身为'S'形,是春秋后期在中原开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节玉饰却巧妙地把它们用在一条大龙身上;第十二及十三节的玉饰,分别由双首相向和双首相背的蟠龙构成,每条龙身上各刻有一条龙;第十五节玉饰的两端,分别刻有立凤和凤鸟衔蛇图案,这种图案是南方楚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在漆器等绘画品中屡有发现。
玉柄形器
杨家嘴1号墓出土
长13.6、宽3.2cm
玉隼形饰
隼身体有穿孔,器身以对称卷云纹刻出双翼、短尾、曲蹲之足。
李家嘴3号墓出土
长8.8、身径1.4cm
玉璇玑
楼子湾6号墓出土
径7.6、孔径3、厚0.3-0.4cm
方料琢圆但保留边角者,古称玉璇玑(亦称牙壁),它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
玉璜
长12、宽2.7cm
杨家湾出土
01.彩绘石编磬
全长46.5,通高17.6,厚3.8,孔径2.5
江陵纪南城南郊采集
02.战国“蜻蜓眼”式料管
长2.7、直经2.1厘米 湖北江陵九店M703:1
湖北省博物馆
03.卷龙纹玉方镯
长7.2,宽6.9,高1.5,厚0.8-0.3cm
随州擂鼓墩M1
04.玉瑗
外径13.8,内径6.6,厚0.6cm
湖北枣阳九连墩M1:922
湖北省博物馆
05.云纹玉璜
通长15.6,通高宽6.8,器身宽4.5,厚0.5cm,
随州擂鼓墩M1:E.C.11:103
06.云纹玉璜
通长15.4,通高6.6,器身宽4.6,厚0.6cm,
随州擂鼓墩M1:E.C.11:185
07.玉蝉
浮雕成爬立状蝉形,颈部饰凸弦纹。
楼子湾4号墓出土
长4.7、宽2.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