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50章译文/原文:出生入死的滚滚洪流?何为善摄生者?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章\无死地章
第一段:出生入死。
第二段: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第三段: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第四段:盖闻善摄生者,
陆行不遇兕虎,(行,xíng;兕,sì)
入军不被甲兵,(被,bei)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第五段: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第50章译文
我们所处的这个法界并不美妙,
因为一直处于生死轮回的滚滚洪流中。
活着的人是四肢九窍,形骸相同,
死去的人是四肢九窍,形骸相同,
活着又努力养生,最后都归于死地,
他们还是四肢九窍,形骸还是相同。
为什么如此狼狈呢?
因为世人都在形骸上用功,
这是世人的死地,
奉养再厚也归于朽坏。
我听说善于摄持生命的修行者,
陆地行走不会遇到兕虎猛兽,
在战争中不会遭受刀兵。
因为凶猛的兕牛无处投角刺穿,
凶恶的老虎无处用爪抓捕,
刀兵无处斫砍。
这听起来太不可思议,
这是因为他没有死地。
(即使洪水漫至天顶也不会窒息,)
(金石融化的大火也不会能烧灼。)
(他团弄泥巴秕糠可以创造出尧舜,)
(可以与造化者同游。)
(这是神人啊!)
题解:此章理解较为困难,注释家争议很大。宗旨是宣讲“善摄生者”的神功和世人的无奈。生死命题是文化、宗教、哲学绕不开的命题,是架构文化价值系统的基石。后世道家追求长生不死,羽化成仙,丹道、符箓等法术(或者说迷信)都是手段。季路问孔子:“敢问死?”就是问生死命题。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实际关闭了这扇生死闸门。孔子对根本命题的遮遮掩掩对后世华人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影响极大,客观上带来了讳死的世俗文化,这对华人性格形成并不健康。经文“生地”(无死地)和“死地”形成强烈对比,在形骸上用功就是“死地”,只有在妙心上用功才是“生地”。佛教把身体看成臭皮囊,彻底从形骸上解脱出来。
“十有三”是指四肢九窍,即形骸的简称。庄子在《齐物论》中称为为“百骸、九窍、六藏”(百九六),意义相同。道家对身体结构了解最深,中华医学是道家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儒家或其他学派的功绩。王弼以前,“十有三”是四肢九窍的含义已经成为定论。汉代有道德经经师,但都失传了。王弼开始作新注:“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这样义理发生极大改变。王弼在道德经研究上的成就使得此说更易被接受,从此“十分之三”说成为主流,今人绝大部分注释家都赞同。王弼对“无”的领会把学人带入老子精深博大的宇宙观中,但对身体结构不是王弼所关注。
只要理解“死地”和“生地”,就理解此章宗旨。在形骸上下功夫就是死地,在妙心上下功夫才是生地,这正是上章“圣人常无心”的主题。道德经本身就是心法,不是身法。庄师《逍遥游》、《齐物论》都是超越生死的心法,道德经的主旨是万物玄同,庄子则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矣”。老圣和庄师来拯救“心死”的人,而不是来拯救“人死”。医学能够稍稍延长寿命,但极为有限,不能解决“心死”的命题。庄经的《养生主》就是讲心健康,心是“生主”,养“生主”而不是养“生”。生生之厚是厚养肉身,善摄身是养生命之主,即“真宰”。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不仅是甚深禅定,而且也是养妙心,妙心才能能够洞察宇宙之妙、心灵之妙。妙心是游六合之外和“磅礴万物而为一”的主人,只有这样的主人才可以“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否则就不知所云了。上章是“乘真心以游世”(僧肇语),此章继续宣讲养真心。真心就是妙心,妙心如九天之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庄师语)。如此妙心,兕虎兵刃奈何不得。兕虎、兵刃都是说法的境界,正像《齐物论》对神人境界的描述。兕虎可以刺穿形骸,但无法刺穿妙心;刀兵可以斫砍形骸是,但无法斫砍妙心。世人执着形骸不放,忘记自己本有的妙心,老子用兕虎、刀兵来惊醒。
道德经是理性和超理性的经典,所以特别重视心学。庄师提出的医治“心死”的命题是极为重大的,这不能被斥为神秘主义,而是文化精神。今天心学和禅学的价值被更深刻的认识,老庄二师就是伟大的宗师。医学和养生不可能替代心学和禅学,没有心学和禅学,整个世界的心灵健康将是一场灾难,这比没有医学和养生要严重得多。心灵健康比身体健康更加难以改善,文化精英如果认真反思一下,就会同意老庄二师医治“心死”之病的努力。世人只知肉体有病,老庄二师深知心灵有病(“不知知,病矣”--71章),道德经和庄经都是医治心灵病的经典。
庄师说:“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身”(《达生》),世人只知在形骸上下功夫,却不知这是杯水车薪,这是多么可悲。《未来简史》作者认为基因技术和医学发展,生命将大大延长(150岁,甚至500岁),生命没有意义,只是简单活着的时代即将来临。这是作者对道妙的误读,即使人类寿命能够大大延长,对生命的文化解读不会失效,而只会更加重要。此章正是形骸与妙心之争,“十有三”与“百骸、九窍、六藏”都是指形骸,这恐怕不需要争论。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是当代少数几个赞同“十有三”是形骸的研究家。把“十有三”释为十分之三,那就意味善摄生者有十分之一,这怎么可能?傅佩荣说“善摄生者占有十分之一,也算不少”,得道秋毫之末万分不及一的老龙吉已经嫌黄帝这批弟子太脏,显现死相,这么能够有十分之一善摄生者呢?这也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养生主是养“生主”,养真心,真心即是无心,无心之心即是妙心。《庄经》是大妙的经典,后世无人超越了。55章与此章关系密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是善摄生的一个代表。生生之厚不如含德之厚,含德之厚则和气充满。“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养先天的和气,修复先天的和性,自身修复完好如初,与万物也和气相通,即使兕虎猛兽、蜂虿虺蛇也有先天的和性,一旦相通,互相还会伤害吗?有些地区人们已经接纳狗作为家庭一员,东南亚地区早已接纳大象作为家庭成员。狗原来就是狼啊!狼是不可驯化的,这似乎是共识,但人与狗相处的多么和谐。世人的结论下的太早了!和性是普遍存在的,是先天的,只是世人发现不了。
后世道家太过注重养形,把养心放在次要地位,障碍了医治“心死”的般若智慧。这是违背老庄二师教法,这从文化的影响力下降可以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