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2章译文/原文:为什么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六十二章
护佑免罪章
第一段: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
不善人之所保。
第二段: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行,xíng)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第三段:故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駟马,不如坐进此道。
第四段: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
有罪以免邪?
第五段:故为天下贵。(为,wéi)
道是法界万有中最宝贵的,
最奥秘难懂、隐藏最深、
最神圣的。
道是善人的宝中宝,
善人因为契悟道而行善不已。
道是不善人的祜主,
当他遇到危难时会得到护佑,
或者生起弃恶从善的信心,
或者忏悔已经犯下的罪愆。
世间赞美的语言可以使商品增加价值,
世间尊贵的行为可以提升人的价值。
世间的微小行为都能改变自己,
世间最宝贵的道更加可以改变一切人。
所以不善人是可以弃恶从善的,
修行者怎么会抛弃他呢?
所以立天子、置三公的大典中,
世间礼仪官前面捧着大璧,
后面跟随四方宝物的车队。
但证悟者与世人不同,
知道还不如奉献最珍贵的道。
世间任何宝物都不及道的一粒微尘,
可惜世人福薄,
重有形的普通宝物而不重无形的稀世珍宝。
远古证悟者为什么把道当做第一稀有呢?
不是因为道真心可求,有求必应?
不是因为道能够免除世人的罪愆吗?
(证悟者完全从罪恶中解脱出来)
(修证者可以逐步摆脱罪恶的诱惑)
这正是道第一稀有的原因。
题解:老圣再次盛赞道的第一稀有。法界万有中第一珍贵,可以保护善人和不善人,让善人坚持行善而不退转,让不善人生起羞愧心,忏悔心,从而弃恶从善。证悟者不会抛弃任何一位不善人,因为不善人和性具足,所以可以逆转为善人,最后成为圣人。世间普通的美言、尊行都可以改变商品和人的价值,如此尊贵的道提升人的价值更为容易。
只要发愿修行,不善人可以逆转为善人。立天子、置三公是世间最大盛典,展示满世界的宝物不如送上更为珍贵的道。满世界的宝物只是一粒微尘,与第一稀有的道如何怎能相比?道是有求必应,可以真心相求。道还可以免除不善人的罪愆,使之生起一颗善心。
老圣三赞道之盛德。60章是一赞,62章是二赞,67章是三赞。
文本分歧和注释:
万物之奥:奥,房子西南角,最深处,藏珍财,祭祀禁地。帛本作“万物之主”(注),可互参。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淮南子·道应训》“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今人有从之者,不确。市指赞美商品,获得一定增值,不是市尊。
拱璧以先驷马:立天子,置三公是世间第一大典,世界邦国都会送宝物观礼,拱璧为拱抱大璧,极为稀有;驷马是四方宝物的车队;以此衬托道之更为珍贵稀有。
以求得:今人有改为“求以得”,不确。前“以”作“因”解,求得即有求必应,真心能求。
有罪以免耶: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意,道可以救拔不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