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 张三里 :村庄的默念与远方的飞翔 ——西玛珈旺诗歌艺术简谈
村庄的默念与远方的飞翔
——西玛珈旺诗歌艺术简谈
张三里
诗歌是诗人身份的验证和见证,类型化和标签化是当今诗歌评论中的一大问题。例如,我们通常看到某评论把某类诗人定义为“草根诗人”“脑瘫诗人”“学院诗人”“口水诗人”“垃圾诗人”等等,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类型化成为媒体的一个标签,大抵上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我本人对这些标签很不怀疑,我只是怀疑某些人用这些方式进行表述可能有哗众取宠之嫌。例如,把余秀华列为“脑瘫诗人”这种说法,这可能是对余秀华的一种侮辱,可是,偏偏一些人对此兴奋不已。平心而论,假如她是一位脑瘫患者,但至少她在诗歌感知的智力上是有一定高度的,社会从保护残疾人的角度,不应该用“脑残”做文章,这是不人道的。类型化的标签,其实是哗众取宠的一种证据。
用常态的心情去对待一个诗人的创作和一首诗歌、用常态的心情去理解一个诗人生存的艰辛与痛苦,这种常态理解,便于更好地回归到诗歌本身。标签化未尝不可,只是,我们要从情感之真出发、从心灵之善出发、从人性之美出发,只有这样,才是对诗歌的尊重。
西玛珈旺是一位对事物感知特别敏锐的诗人。执着求索的精神是诗人的性格,因此,他的诗总是能带来一种奇异的美感和心灵深处的追问,激情波动的美坚守在他诗歌情感的高地上,呈现出对人生、对岁月、对自然的美好向往。
西玛珈旺的诗,倾情挥洒、自然明达,这是诗人的一种修炼。他的诗歌《白天鹅 黑土地》《我在濩泽等你来》《万物的耳朵倾听小草澎湃的春天》等等作品,读后让人兴奋不已。洋洋洒洒的诗行,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只有我才这样喊你,布库乌拉,我的祖辈/以河的尊严站在这里,以大豆和高粱的名义/守候三江平原,而你,我三生三世的情人/注定要用嘴巴去收割羽毛,用翅膀去圆梦天空”(西玛珈旺《白天鹅 黑土地》)。
西玛珈旺是一位激情澎湃的诗人,他总是能给读者一个奔腾的快感。他用豪放的色彩渲染着情感之思里林林总总的幻象,形成滔滔不绝的诗句,给人以激情之爱、奔腾之爱、生命之爱。《白天鹅 黑土地》将一种生命的思考和雕塑般的立体情感进行释然,那是一种对祖辈(历史)、对大地(成长)的爱与眷恋:“我穿过十里桃花去看你,我穿过/万亩丛林去看你,我乘小火车去看你/我飞过千山万水去看你//看你脚下的青苔,看前世的那条石板路/看晚霞炊烟,看曾经照水的惊鸿,看你/留在水面的云朵,看漫山的鲜花/我能不能认出哪一朵/是你”(西玛珈旺《我在濩泽等你来》)。
内心的体验是缘于挚爱,西玛珈旺的诗歌《我在濩泽等你来》是一种诗意的行走和人生信念、理想和美好的寓意;色彩炫丽的画图构筑成诗行,人生对美好和崇高的追寻产生了乐曲,但愿这个世界之中没有泪水和哭泣,只有花浪滚滚和一缕炊烟的宁静:“请给我火,给我铁水奔腾的激情/和薄如蝉翼的阳光,给我一万亩/油菜花的色彩,给我景德寺褪色的钟声/给我卧龙山水墨洇染的风云,给我洗净的白衣阁的泉水/做我清澈的眼眸”(西玛珈旺《万物的耳朵倾听小草澎湃的春天》)。
诗人要有一种真情感,只有真情感才能创造出真幻觉,只有真幻觉才能形成真意境。诗歌《万物的耳朵倾听小草澎湃的春天》里面,有一种浩然之气,是生命与万物的自然对话,是激情澎湃的倾诉。
西玛珈旺的诗,意境深邃、富含哲思,这是诗人的一种感动。《孤独聚在一起,它们多么渴望自由》《内心的蛰伏和冲动,就是尘埃里的一次次呼吸》《我会选择——白昼无法治愈的疼痛》《用尽一生的力量也抓不住四十年前的你》《每一片客死他乡的羽毛,都来自天涯》等等作品,都是对生命和生存状态的哲理性思考。如果用类型化来标签,西玛珈旺是“草根诗人”:西玛珈旺,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大家》平台主编,《大家诗歌选》主编,《中华文学》媒体部主任,《大家文学网》主编,《天涯诗刊》执行主编,《青年文学家》山西太原分会主席。从小在辽西河边的小村里生活,和诸多“草根诗人”一样,长大了,为了生存走向城市。现实感和对人世真情的滋味萦绕在诗人的心头,也造就了诗人对诗歌人生的爱恋与神往。
“这些聚在一起的器物。它们/饱读诗书/通晓音律。每一件器物都/身世显赫/它们孤独地聚在一起,它们多么渴望自由/多么渴望在/漫长的岁月里/认识更多的鸟鸣和花香//它们聚在一起/它们相互攀谈,像一具会说话的骨骼/像一件会发声的乐器//这些农具、石雕、木刻。它们/在一次次的疼痛中/完成对美的一次次考证/当然,这些器物们还有许多远未完成的梦想/比如/学会和凤凰一起,完成一次飞翔”(西玛珈旺《孤独聚在一起,它们多么渴望自由》)。
孤独是一扇窗,打开这扇窗,就一定能看到不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鸟鸣、不一样的花香;打开这扇窗,就一定看见“这些农具、石雕、木刻。它们/在一次次的疼痛中/完成对美的一次次考证”的内涵。人生都有一扇窗,打开的时间不同、打开的方法不一样,就会得到不一样的内容,“学会和凤凰一起,完成一次飞翔”,是诗人内心强烈追寻的生命之呼吸。
“用一场雪,去覆盖一段陈年旧事吧/用雪的白去淹没土地的黑/去遮盖城市的伤,今夜,故园/用一盏灯/去等,一个人//在狭小的空间,给宇宙起一个/一个温暖的名字,给天空/涂上太阳的颜色,给故乡/一座城池//然后,把微信给母亲看,把/背影留给父亲,把外面的世界/留给自己/在伤口上,撒白雪似的盐//盼来年春天,疤痕里长出/希望的野草”(西玛珈旺《冬天的疤痕里长出野草》)。
西玛珈旺的哲思情怀在《冬天的疤痕里长出野草》一诗中坦荡无疑,生命的村庄之中,有父亲、母亲,有亲人们的关爱与期待;可是,奔波在旅途中的人,却未必能给亲人们放下心的不牵挂;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却忍在心头,不愿让亲人们多有挂念,而自己也总是在每一次白雪之后,“盼来年春天,疤痕里长出/希望的野草”。从诗人真切的诗行里,我能感知到他是对家乡、对亲人、对人生、对未来的热爱,那是野草般的、顽强的执着之爱。
真诚心灵是一切优秀诗歌的本质之一,真诚是诗人心灵的美学。在当今“泛讽”与“滥写”的网络诗歌状态下,“泛讽”与“滥写”的段子式诗歌好像成了一种“普遍”的原则,我想,这不是能代表今天诗歌语境的内容,是一些在文学场中混迹之人的无才的表演,拉低了诗歌的传播情境——失去了诗中的“雅”,就不能让诗歌有活力。试图用“泛讽”与“滥写”吸引读者,终将背离真诚的诗歌心灵。
总之,我喜欢西玛珈旺这类有语言“难度”的诗歌写作,这类诗歌作品让我在仔细体味中能感受到生命的智力与灵魂的存在。纵然,我从西玛珈旺的作品中体味到了他生存情境的悲怆和孤独,但我更感受到了他灵魂深处固有的坚韧,而这些,也是西玛珈旺诗歌写作的秘密。
用常态的心情去对待一个诗人的创作和一首诗歌、用常态的心情去理解一个诗人生存的艰辛与痛苦,这种常态理解,便于更好地回归到诗歌本身。标签化未尝不可,只是,我们要从情感之真出发、从心灵之善出发、从人性之美出发,只有这样,才是对诗歌的尊重。
西玛珈旺是一位对事物感知特别敏锐的诗人。执着求索的精神是诗人的性格,因此,他的诗总是能带来一种奇异的美感和心灵深处的追问,激情波动的美坚守在他诗歌情感的高地上,呈现出对人生、对岁月、对自然的美好向往。
西玛珈旺的诗,倾情挥洒、自然明达,这是诗人的一种修炼。他的诗歌《白天鹅 黑土地》《我在濩泽等你来》《万物的耳朵倾听小草澎湃的春天》等等作品,读后让人兴奋不已。洋洋洒洒的诗行,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只有我才这样喊你,布库乌拉,我的祖辈/以河的尊严站在这里,以大豆和高粱的名义/守候三江平原,而你,我三生三世的情人/注定要用嘴巴去收割羽毛,用翅膀去圆梦天空”(西玛珈旺《白天鹅 黑土地》)。
西玛珈旺是一位激情澎湃的诗人,他总是能给读者一个奔腾的快感。他用豪放的色彩渲染着情感之思里林林总总的幻象,形成滔滔不绝的诗句,给人以激情之爱、奔腾之爱、生命之爱。《白天鹅 黑土地》将一种生命的思考和雕塑般的立体情感进行释然,那是一种对祖辈(历史)、对大地(成长)的爱与眷恋:“我穿过十里桃花去看你,我穿过/万亩丛林去看你,我乘小火车去看你/我飞过千山万水去看你//看你脚下的青苔,看前世的那条石板路/看晚霞炊烟,看曾经照水的惊鸿,看你/留在水面的云朵,看漫山的鲜花/我能不能认出哪一朵/是你”(西玛珈旺《我在濩泽等你来》)。
内心的体验是缘于挚爱,西玛珈旺的诗歌《我在濩泽等你来》是一种诗意的行走和人生信念、理想和美好的寓意;色彩炫丽的画图构筑成诗行,人生对美好和崇高的追寻产生了乐曲,但愿这个世界之中没有泪水和哭泣,只有花浪滚滚和一缕炊烟的宁静:“请给我火,给我铁水奔腾的激情/和薄如蝉翼的阳光,给我一万亩/油菜花的色彩,给我景德寺褪色的钟声/给我卧龙山水墨洇染的风云,给我洗净的白衣阁的泉水/做我清澈的眼眸”(西玛珈旺《万物的耳朵倾听小草澎湃的春天》)。
诗人要有一种真情感,只有真情感才能创造出真幻觉,只有真幻觉才能形成真意境。诗歌《万物的耳朵倾听小草澎湃的春天》里面,有一种浩然之气,是生命与万物的自然对话,是激情澎湃的倾诉。
西玛珈旺的诗,意境深邃、富含哲思,这是诗人的一种感动。《孤独聚在一起,它们多么渴望自由》《内心的蛰伏和冲动,就是尘埃里的一次次呼吸》《我会选择——白昼无法治愈的疼痛》《用尽一生的力量也抓不住四十年前的你》《每一片客死他乡的羽毛,都来自天涯》等等作品,都是对生命和生存状态的哲理性思考。如果用类型化来标签,西玛珈旺是“草根诗人”:西玛珈旺,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大家》平台主编,《大家诗歌选》主编,《中华文学》媒体部主任,《大家文学网》主编,《天涯诗刊》执行主编,《青年文学家》山西太原分会主席。从小在辽西河边的小村里生活,和诸多“草根诗人”一样,长大了,为了生存走向城市。现实感和对人世真情的滋味萦绕在诗人的心头,也造就了诗人对诗歌人生的爱恋与神往。
“这些聚在一起的器物。它们/饱读诗书/通晓音律。每一件器物都/身世显赫/它们孤独地聚在一起,它们多么渴望自由/多么渴望在/漫长的岁月里/认识更多的鸟鸣和花香//它们聚在一起/它们相互攀谈,像一具会说话的骨骼/像一件会发声的乐器//这些农具、石雕、木刻。它们/在一次次的疼痛中/完成对美的一次次考证/当然,这些器物们还有许多远未完成的梦想/比如/学会和凤凰一起,完成一次飞翔”(西玛珈旺《孤独聚在一起,它们多么渴望自由》)。
孤独是一扇窗,打开这扇窗,就一定能看到不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鸟鸣、不一样的花香;打开这扇窗,就一定看见“这些农具、石雕、木刻。它们/在一次次的疼痛中/完成对美的一次次考证”的内涵。人生都有一扇窗,打开的时间不同、打开的方法不一样,就会得到不一样的内容,“学会和凤凰一起,完成一次飞翔”,是诗人内心强烈追寻的生命之呼吸。
“用一场雪,去覆盖一段陈年旧事吧/用雪的白去淹没土地的黑/去遮盖城市的伤,今夜,故园/用一盏灯/去等,一个人//在狭小的空间,给宇宙起一个/一个温暖的名字,给天空/涂上太阳的颜色,给故乡/一座城池//然后,把微信给母亲看,把/背影留给父亲,把外面的世界/留给自己/在伤口上,撒白雪似的盐//盼来年春天,疤痕里长出/希望的野草”(西玛珈旺《冬天的疤痕里长出野草》)。
西玛珈旺的哲思情怀在《冬天的疤痕里长出野草》一诗中坦荡无疑,生命的村庄之中,有父亲、母亲,有亲人们的关爱与期待;可是,奔波在旅途中的人,却未必能给亲人们放下心的不牵挂;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却忍在心头,不愿让亲人们多有挂念,而自己也总是在每一次白雪之后,“盼来年春天,疤痕里长出/希望的野草”。从诗人真切的诗行里,我能感知到他是对家乡、对亲人、对人生、对未来的热爱,那是野草般的、顽强的执着之爱。
真诚心灵是一切优秀诗歌的本质之一,真诚是诗人心灵的美学。在当今“泛讽”与“滥写”的网络诗歌状态下,“泛讽”与“滥写”的段子式诗歌好像成了一种“普遍”的原则,我想,这不是能代表今天诗歌语境的内容,是一些在文学场中混迹之人的无才的表演,拉低了诗歌的传播情境——失去了诗中的“雅”,就不能让诗歌有活力。试图用“泛讽”与“滥写”吸引读者,终将背离真诚的诗歌心灵。
总之,我喜欢西玛珈旺这类有语言“难度”的诗歌写作,这类诗歌作品让我在仔细体味中能感受到生命的智力与灵魂的存在。纵然,我从西玛珈旺的作品中体味到了他生存情境的悲怆和孤独,但我更感受到了他灵魂深处固有的坚韧,而这些,也是西玛珈旺诗歌写作的秘密。
《大家》书画:画家赵小杰作品
赵小杰与唐坚老师合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