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辑 | 叶道光 : 母亲的“红灯笼”

母亲的“红灯笼”

孝昌 叶道光

小时候过年,母亲总会做一盏简陋的红灯笼,除夕时把压岁钱放进里面,然后挂在老屋被柴火熏得黢黑的楼板上。灯笼下红色的流苏,在柴火的青烟中摇曳着,摇曳着……
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模仿能力很强。小时候,外地商贩来村里叫卖东西,母亲总能模仿着对方的口音与其交流,商贩误以为遇到了“同乡”,不觉在“他乡遇故知”的感动中,欣然同意了母亲的砍价。因为聊得投机,母亲还会热情地款待他们一顿饭,双方皆大欢喜。久而久之,母亲掌握了不少“洋腔洋调”,得到了村里妇女的集体崇拜。不仅如此,母亲还经常“引领”着村里的潮流。毛衣的新织法、鞋垫的新花样,她在别处只看一次就能记住,回家就能研究制作出来,引发其他家庭主妇的争相模仿。在这样的手工活中,母亲练就了出色的学习和动手能力。
然而,那时候家里的条件还是很艰苦的,缺衣少食是常态。穿新毛衣的机会也屈指可数。常常是拆了又织,织了又拆,随着季节的变换和四个子女的成长,相同的毛线在母亲的巧手中不断变化着大小和款式。母亲还有一个废品利用的绝活:就是用废纸扎灯笼。

  那个年代农村新年,因为物质的匮乏,我们几乎看不到绚烂的烟花,吃不到甘甜的糖果。母亲就用废纸制作的灯笼,为我们寒酸的新年增添了一抹亮色。平日里,母亲就开始准备材料了:香烟或白酒的包装纸,必须是那种闪亮的红色包装纸。年前的一个晚上,母亲将这些纸拆开摊平,先用铅笔笨拙地在空白背面画出图案,然后用剪刀沿着线条灵活地剪下来,再用纳鞋底的红线把节点一针一针缝上,最后撑开结构,一个手工灯笼就这么做好了。没有流苏的灯笼是不够飘逸的,母亲又用纳鞋底时剩的红线头,做了大大小小的几个流苏,最大的挂在灯笼的下面,小的挂在几个角上。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流苏,在黢黑的楼板下显得格外亮眼。

最让我们期待的事情,就是领灯笼里的压岁钱了。年三十的晚上,母亲会当着我们的面,把压岁钱装进灯笼里。这些崭新的零钞,都是母亲平日有心积攒的,新到能“割耳朵”。——母亲觉得旧钞票不吉祥,也不足以表达一位母亲的心意!自从那些1角2角的钞票放进灯笼那一刻开始,我们就盼望着,盼望着正月十五的到来。因为只有到了那一天,灯笼里面的压岁钱才会分发到我们手上。三十到十五,这个过程就叫“压岁”。拿到压岁钱的那一刻,是过年最开心的时刻。
转眼间,30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对对年的期盼越来越淡了,但母亲做的那盏过年的“红灯笼”,却一直挂在我的记忆里,温馨如旧。
今年,我也想给孩子做一盏红灯笼,一盏融进浓浓父爱的红灯笼!

推荐阅读

春节特辑 | 邓又新:走嘎嘎

散文天地 | 杨乐:老街石桥

散文天地 |   黄明霞 :老 屋

散文天地 | 朱丽:梦中的池塘

散文天地 | 胡俊文:回家的路

散文天地 | 朱丽:家乡的黄花菜

散文天地 | 黄明霞:放下就是快乐

散文天地 | 曹黎:朔风吹来的心事

新书速递:池的《挽断衣袖留不住》

散文天地 | 颜享明:咸菜伴我求学路

文学动态:我市新增14名湖北省作协会员

文学动态:2020年孝感市作家协会大事记

文学动态:孝感市作家协会召开主席团会议暨2021年工作例会

第687期

我知道你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