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杭菊花(黄菊花)、甘菊花(白菊花)、菊花、涤菊、茶菊、节华、金蕊。

〔来 源〕为菊科菊属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花序。

〔成 分〕全草含挥发油。花含挥发油约0.3%,并含菊甙(矢车菊甙)、腺嘌呤、胆碱、水苏碱、氨基酸、黄酮及微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A样物质。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龙脑、樟脑、菊油环酮等。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疏风清热: 《本经》: “主诸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 《药性论》: “治热头风眩倒地,脑骨痛,身上诸风”。 《本草纲目》: “昔人谓其能除风热”。

2.清肝明目:其意有二;一是能治肝经风热及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用药心法》: “去翳膜,明目”。 《本草纲目拾遗》: “黄茶菊:明目去风,搜肝气……白茶菊:清三焦郁火,治肌热,入气分”。二是养肝明目治目眩。陶弘景: “白菊:主风眩”。 《珍珠囊》》: “养目血”。 《本草纲目拾遗》: “黄茶菊:……治头晕目眩,养血润容,入血分”。

3.消痈解毒: 《日华子本草》: “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 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本草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本草经疏》: “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

二、近代研究

1.解热作用:菊花有解热作用,大量应用时有较显著的解热作用〔1〕。

2.镇静作用:菊花浸液有中枢性的镇静作用,大量应用时有麻痹作用,并对呼吸和血液循环有障碍作用〔1〕。

3.抑菌作用:菊花浸液在体外有抑制人型结核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作用〔2~4〕。 高浓度时有抗病毒作用〔5〕。并有抗螺旋体作用〔6〕。

4.保护毛细血管作用:菊花浸膏动物试验证明,其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其提取物10毫克相当芦丁2.5毫克〔7〕。

5.扩张冠状动脉作用:菊花制剂有明显地扩张兔离体心冠状动脉作用。并能增加血流量,有效成分为腺苷及黄酮类物质〔8〕。

此外,尚有轻度的利尿及止痛作用。

〔性 味〕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功 效〕散风热,清头目,清肝明目,解疔毒。

〔主 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多泪,诸风眩晕,视物不明,耳鸣, 咽喉肿痛,疔疮肿毒,胸痹心痛。

〔临床应用〕

1.外感风热:发热、头痛、目赤涩痛、咽痛等,类似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常配伍桑叶、连翘、白蒺藜、牛蒡子、生石膏等疏风清热解毒药,方例《桑菊饮》 (方见桑叶)、 《菊花散》、 《菊花石膏散》。

2.肝热目赤: 目赤肿痛、目涩畏光。头眩、流泪等,类似于急慢性结合膜炎等,常配黄芩、赤芍、荆芥、甘草等,方例《菊花散》。

3.肝虚目昏:肝肾阴虚、虚热上攻所见头昏目眩、视物昏花,或云雾移睛等,类似于高血压病、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玻璃体混浊等,常配伍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当归、车前子、巴戟、苁蓉等补肝肾养气血药,方例《杞菊地黄丸》 (方见枸杞)、《四神丸》、《菊睛丸》、《七子菊花饮》。4.胸痹心痛:胸闷,心前区疼痛,心悸

或伴有眩晕等,类似于“冠心病心绞痛”。近年来单用煎剂治疗有效,可配伍葛根、丹参、瓜蒌、薤白、蒲黄、檀香、降香等理气活血药用。

5.痈肿疔毒:主要用治痈肿、疔疮,类似于痈疽、疖、淋巴管炎等,常配伍金银花、蒲公英、连翘、赤芍、黄芩、当归等清热泻火解毒药,方例《银菊散》 (方见银花)。单用花叶捣敷疖肿有效。近年来用菊花流浸膏治疗子宫颈炎及子宫颈糜烂等也有效。

〔用 量〕 3~18克,丸散酌减,外用适量。

〔用 法〕生用。

〔禁 忌〕寒证忌用,虚证及虚热证忌用。

〔附 方〕

1.菊花散(《本事方》): 菊花、 防风、白蒺藜、牛蒡子、甘草、茶叶。

2.菊花石膏散(《简便方》):菊花、生石膏、川芎。

3.菊花散(《圣济总录》)菊花、排风子、甘草。

4.四神丸(《瑞竹堂经验方》) : 菊花,枸杞子、生地黄(一方用熟地、当归、白术、茯苓)。

5.菊睛丸(《和剂局方》):甘菊花、巴戟、苁蓉、枸杞。

6.七子菊花饮(验方):菊花、 枸杞子、车前子、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当归、蔓荆子、青葙子、白术、五味子、决明子、五加皮、紫丹参、人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