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与正经经穴论治颈肩腰腿痛的心得
中医学对痛证的认识和诊疗,源远流长。对疼痛早有认识,疼痛理论可以说是中医学最早形成的临床理论之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对痛证的论述较为精详,尤其《素问·举痛论》中,内容涉及痛证的病因、病机、病位、证侯、预后等各个方面。
《素问举痛论》是论痛专篇,对“五脏卒痛”论之较详。认为寒邪是导致疼痛的主要病因,
以“血少”、“气不通”和脉络“缩踡”、“绌急”为病机特点……
对于卒痛的病位,《素问·举痛论》论述较为广泛,邪之所客,即痛之所在。《内经》对疼痛病因的认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外邪所致,在其十三条列举中,全部用“客”字,其意思是指邪从外来,客于体内,即“邪之所客痛之所在也。
《内经》中分析各种疼痛的发病机理时,运用了“血泣”、“脉满”、“气血乱”、“血不得散”、“脉不通”等语句,尤其“血泣”出现较多,这些均说明各种疼痛的病理变化的实质是“气血运行障碍”,即“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疼痛的部位分类
(疼痛范围涵盖全身,但限于时间,仅介绍以下三项)
(一)颈椎综合征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二)肩周炎,俗称凝肩、漏肩风或冻结肩
起病多因肩关节周围组织,如肌膛、滑囊等受冷冻、外伤、感染所致。不少患者是由风湿病引起的。其主要症状为颈肩持续疼痛,患侧上肢抬高、旋转、前后摆动受限,遇风遇冷感觉有沉重隐痛。如不及时治疗,拖延日久可使关节粘连,患侧上肢变细,无力甚至形成废用性萎缩。该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青年与老年人也有发生。疼痛特点是胳膊一动就痛,不动不痛或稍痛,梳头、穿衣、提物、举高都有困难。发作严重时可疼痛难忍,彻夜不眠。
(三)腰背痛(指背、腰、腰骶和骶髂部的疼痛,有时伴有下肢感应痛或放射痛)
因腰背痛绝大多数表现在下腰椎和腰骶、骶髂部。该症内科、外科、妇科和神经科较常见,大部分的疼痛是由于肌肉萎缩,外伤或脊柱变形造成的。腰背部疼痛可能出现背部从脖子到腰部的任何一个位置,可能是一小部分,也可能扩散到四肢很大的范围。
疼痛治疗的具体思路
细观杨老师的各类书籍中,对于痛症的治疗很明确的告知我们,他的思路有以下几点:
一、循经取穴;二、交经取穴;三等高对应;四、牵引针法;五、手足逆对、顺对;六、脏腑别通;七、动气针法
个人在治疗各种疼痛的病症中,在取穴方面则以灵骨、大白为首选穴,再运用以上六种思维模式,配合相应的辅针治疗,在入针2-3分钟之内即有显效,有时也用气功导引治病,即在入针后教导患者吸气时将气用意念导引至患处,往往在2-3分钟之内患处疼痛即减或消失,几乎很少失手。此种气机导引作法,其实类似杨老师的动气针法。
(一)颈椎综合征
1、正筋、正宗。2、重子、重仙。3、溪腕穴。
运用原理:
1、正筋、正宗:位在足后跟中央阿斯里斯腱上,距足底三寸五分,以筋治筋,全息对应颈部,肾经膀胱经夹此穴,故能补肾上脑,善治颈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重子、重仙:重子穴虎口下一寸,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重仙: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夹缝间,离虎口二寸,与灵骨穴正对相通。此穴在肺经范围,治肺经呼吸系统及胸痛,肺与膀胱脏腑别通,故可治膀胱经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3、溪腕穴:位在后溪与腕顺1之间,故有两穴共同主治的范围,属小肠经的范畴,上头通督脉,与膀胱通经取穴。故治颈椎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 后溪穴
部位: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指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握拳时,穴在
掌指关节后的横纹头处。
主治: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手足拘挛、手足额摇、头痛、热泪常流、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牙龈咽喉肿痛、手足麻痹。
★ 腕顺一二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一寸五分共两穴。
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肿、腰两边痛、背痛、腰痛、腿弯痛。
(二)肩周炎
1.灵骨、大白、肾关;2、不能后抬选足五金、足干金;3、肩前痛选小节;4、肩中痛选叉三;5.肩后痛选溪腕;所有肩膀的疼痛无不应手而解。
运用原理:
1、灵骨、大白:二穴常以倒马针法并用,两穴皆贴骨进针可通肾,透过肝与大肠相通,又能治肝筋之病,又以全息论而言,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又灵骨、大白皆以深针为主,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皆涵盖三焦之用,所以效果之大自有其道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肾关,在胫骨头之内侧陷中直下一寸五分,为脾经穴位,透过脾与小肠经相通故治肩
痛,又全息对应颈肩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足五金、足千金:位在少阳经与阳明经之间,透过通经取穴原则与手少阳三焦经、
手阳明大肠经相通,故可治肩周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4、肩前痛选小节,小节位在肺经过肩前,既为治疗穴又为牵引穴;肩中痛属三焦经,选叉三,既可牵引又可治疗;肩后痛选溪腕穴,溪腕穴属小肠经绕肩后,既可牵引又可治疗,故治肩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胸腹痛
以下为个人喜用并有实效的穴组:
1、胸闷(真心痛):内关、四花上
2、胁肋痛:火串、阳陵泉(经脉循行)
3、胸连背痛:灵骨、大白、溪腕,腹痛加门金(经脉循行)
运用原理:
1.内关为心包经穴,四总穴说内关心胸胃,治胸闷心痛是循经取穴;四花上在胃经上与足三里平行,贴腑骨进针,针深三寸,胃与心包通,故治胸闷、真心痛。
2.火串在手背横纹后三寸,两筋骨间陷中,属三焦经,全息对应胁肋,通经取穴与足少阳胆经相通,故为治胁痛要穴,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循经取穴治胁肋,又为筋会阳陵之八脉交会穴,善治胁肋筋痛。
3.灵骨、大白、溪腕前面已介绍,今说门金,位在足背,当第二第三跖骨结合部前方陷中,胃肠相表里,又为输穴主体重节痛,故与灵骨相配治腹痛。
(四)腰背痛
单纯性腰背痛:灵骨、大白、溪腕、三叉三。
腰椎间盘突出:此时多半压迫坐骨神经牵连大、小腿及脚掌疼痛:灵骨、大白、溪腕、叉三、另加牵引针如门金、火主,效不佳加针火腑海穴。
运用原理:
叉三穴位在手背第四第五指缝接合处,液门旁三焦经上,基本上包含了液门的功用,又透中渚、中白、下白,能健脾益气,治脐周环腰痛,主全身气机,脾肝肾皆治。
三叉三:位在三焦经,又能健脾益气。
部位:手背第四第五指缝接合处,握拳取穴。
主治:感冒、头痛、肩痛、五官科疾病、喉痛、耳鸣、心悸,荨麻诊、腿痛、眼皮下
垂、重症肌无力。本穴脾肝肾皆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液门:
部位:伏掌手背部,当第四第五指之间,指蹼缘后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喉痹、手臂痛。
中渚:
部位:手背当第四第五掌指关节后掌骨间。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聋、喉痹、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
中白下白:
部位: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及一寸五分。
主治:腰痛、背痛、头晕、眼散光、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董氏奇穴名扬四海,可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医学的瑰宝,此术本是家传之宝,幸得董公无私将它公诸于世,传授诸弟子,今日我等后生晚辈才得以窥其堂奥,当然若不是杨师维杰先生写书教课传承,恐怕今天也没有多少人能知道董氏奇穴,说不定已湮没于时间的洪流中,对杨师若要说一句恭维的话”为往圣继绝学、承先启后!”实当之而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