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9.30

一、

金华艾克医院院长孙尚见认为,“中医,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金矿”。他擅长治疗肿瘤,数十年间接诊10多万病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法则,用攻下败毒排毒法来驱除病人体内的邪气;用软坚药使病块变软,变软后肿块再经过破血活血药的破散作用慢慢消散,自始至终重用解郁的药物,让病人气血和畅。他说医院病人多的奥秘,就是独特。治则独特,治法独特,配方独特,用药独特。现在医院里开太平方的医生大有人在,不敢创新,而民营医院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创新。

二、

肝硬化腹水民间偏方:旋覆花10g(包煎),蝼蛄1只瓦上焙干研末冲服,三棱10g天葵子10g桂枝10g丹皮10g云苓10g桃仁10g。水煎服,日一剂,其中旋覆花可化老痰顽痰,无形之痰;蝼蛄开水道消水;三棱破气行血;天葵子排毒清热;桂枝茯苓丸可散下焦瘀血。

三、

消化道溃疡其病在胃及十二指肠,临证治疗重心在脾,其形成病理因素复杂,多为诸多因素久积而成。临证选药可从肝胃不和,脾失健运,气血两虚入手。肝胃不和者可用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脾失健运者可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气血两虚可用归脾汤加减治之。此外消化道溃疡为多因素长期影响、反复发作而形成,故久病久痛而致血瘀损络,故中医有“久病久痛入络”之说,可用四逆散合失笑散治之;也有郁热伤阴者可用一贯煎合百合汤治之,亦可收效。治疗消化道溃疡在应证方药中加入蒲公英30-60g常收良效。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推荐蒲公英为治疗该病之佳品,临证笔者也喜用之。考蒲公英为治疗消化道疾病不可缺少之品,本草文献均认为蒲公英可消痈疗疡,归胃肝二经,性虽寒凉而味微苦且甘,清热健胃,抑菌消炎而不伤胃气。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明该药不仅具有抑菌作用,且对实质性胃溃疡及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明显抑制大白鼠肾酸分泌。

四、

归脾汤加石菖蒲可治“饥时腹痛”,为清·陈修园经验,载其著作《时方妙用》中。上世纪70年代,湖南名医刘天鉴先生善用本法治疗消化道十二指溃疡,常收良效。临证脘腹疼痛有饥饿感时疼痛重或明显者可,用归脾汤加蒲公英、石菖蒲、橘叶治之,确有良效。

五、

蒲公英有解毒清热通淋止痛之功。孕妇尿路感染者可取该药15-20g当茶饮用。

六、

中医养生有五难,正如三国时期魏国的嵇康在其《答难养生论》中提到一些难处,他总结出有“五难”,人如果解决了这五难就能健康长寿。第一.名利不灭,名利者可追求,但不可强求这才是正确的态度;第二.喜怒不除,这里强调的是情绪时常不稳定;第三.声色不去,贪欲好色伤人气血;第四.滋味不绝,饮食不节贪食美味;第五.神虑转发,心事重重多虑多疑,活得浮躁缺乏宁静。

七、

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在2010年8月12日举办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年度论坛上说,“中医师承教育自古以来一直是培养中医人才的最佳途径,学生不仅继承了老师的经验、技术、特长,也在临床实践中体会经典,对照加深了解。”路志正先生说,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生命科学,既要系统理论又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而师承教育就是有效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多临证多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临床疗效。

八、

生地既可清血分热,又可复已耗伤之阴血兼能止血消瘀,使瘀血去而新血生,滋阴降火。《本草求真》认为其“力专清热泻火,凉血消瘀。”《珍珠囊》亦赞其“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九、

“川芎茶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治疗外感风邪头痛而设。临床实践证明本方是治一切头痛的主方,不论左、右、偏正、新久皆效。临证可结合辨证进行适当加减,用药得当,疗效好。

十、

乌梅有生津收敛之功,临床上凡遇顽固性湿疹,与土茯苓、白鲜皮、莪术合用其效佳。

(0)

相关推荐

  • 宗修英学术思想  宗维新之子。

    学术思想 宗修英先生视仲景名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其座右铭,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著反复精读,并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10.30

    一. 祖国医学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华夏先民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下来的经验,经过数千年不断积累.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经过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形成的经验医学.其理论体系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纵览历代医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12.30

    一. 痰热内结见胸痛.手足麻木者,黄连与竹茹可选用. 二. 临证治疗虚损类疾病的基本原则即"调以甘药".汪昂<本草备要>总结甘味药物时谓"能补能和能缓&quo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9.13

    一. 五味子捣碎入煎,方可五味咸备,诚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言其:"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教授,他尝引用文献所列肝经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9.14

    一. 学中医经典著作不可拘泥于书本,更多地需要在实践中去"感悟",通过感悟而求得真谛.跟师学习重在临证感悟,重在搜集临证一方一药之只言片语,这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正如清代医家陈修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9.15

    一. 现代临床已证明,补中益气汤对肠道蠕动亢进者呈抑制作用,对肠道松弛者可促进其蠕动.临床上补中益气汤既可用于慢性肠炎之泄泻,又能治疗肠蠕动减弱所致之便秘. 二. 黄连.龙胆草1-2g有苦寒健胃之功,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9.16

    一. 炒卜子即莱菔子,降气除胀其功较厚朴.枳实为优,通便之力则胜之,且无伤阴之弊.临证取其顺气开郁.消胀除满之力,常用于阴虚肠燥津亏之便秘. 二. 治疗便秘时,一定要留意患者舌下脉络是否青紫,若见络脉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9.17

    一. 平日取炙枇杷叶6-10g冲水当茶,可预防时邪外感.体弱之人可用玉屏风散加炙枇杷叶,常服有预防感冒之功. 二. 预防肠道传染病或食物中毒可取紫苏.香附.陈皮等治之.正如清代医家王孟英所言:&quo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9.18

    一. 沙参甘润,重用15-30g以上能滋养肺脾二脏之阴.临证与牛蒡子.荆芥相伍可通肺络痹阻,凡临证见胸部憋闷,呼吸不利者均可在应证方药中加入三药,常收良效. 二. 治咳喘需用五味子时,切记要捣碎入药,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9.19

    一. 叶天士治温病主张"透热转气".其"透热"之理即中医"火郁则发之"之旨,透热之法不仅可以用于外感热证,而且可以广泛的用于内伤杂证.临证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