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9.13
一、
五味子捣碎入煎,方可五味咸备,诚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言其:“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教授,他尝引用文献所列肝经用药,谓五味子与乌梅、枸杞子、山萸肉、当归、木瓜等相类,亦为补肝之品。五味子补益五脏之气,与人参、麦冬合用即生脉饮,能补天元之真气以补肺金之不足,而助脾胃之气,此三者为长夏正旺之时药。《脾胃论》中运用五味子多与人参、麦冬相配,方名生脉散,人云该方出自东垣先生《内外伤辨惑论》,实则出于其师张元素之《医学启源》药类法象篇十七,“麦门冬气寒,味微苦干,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须用之。”
二:
血府逐瘀汤加白芷、天麻、白蒺藜,可治外伤性眩晕有良效。外伤性眩晕,多因跌仆坠损、头脑外伤、瘀血内阻、经脉不畅、清阳不升、头目荣养失调而致眩晕诸证。
三:
二仙汤为补肾名方,由仙茅、仙灵脾、当归、知母、巴戟天、黄柏组成。方中二仙巴戟天温补肾阳,当归补血活血,知柏滋阴而清肾火,诸药相伍,具有辛温与苦寒共用、壮阳与滋阴并举、温补与寒泻同施之特点,能达到阴阳双补之效果,为治疗男女更年期之效方。
四:
当归、赤芍、醋鳖甲三药合用,有养血活血、软坚散结之功。与健肝汤合用可治肝硬化,若兼清利湿热之垂盆草、虎杖,疏肝健脾化湿之苡米、郁金,通利湿浊之制大黄共同组方,则疗效更佳。
五: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实践证明苡米与败酱草为配方之佳对,在应证方药中加入二药常收良效。苡米既可利肠胜湿,又能补益脾胃;败酱草辛苦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化湿之殊功,擅治结肠部位炎症。有人研究发现,败酱草一药进入机体后,其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直肠周围。笔者常在方药中视其为直肠、结肠病变之引经药收到奇效,请学者在实践中继续体味。另外败酱草尚有抗郁调情志之力,还有清湿热治胃酸之效,此已为临证所验。
六:
山药一药为药食同源之佳品,善滋脾阴,为肺脾肾三脏之补品。滋脾者重在脾阴之滋养,脾阴充实,津液能滋则水谷运化有源。滋脾阴时,医者多首选山药。山药味甘,既养脾胃之阴,又补脾肺肾之气,平补而无壅滞之过。对于久泻体虚脾阴亏虚者可放胆用之,用量为30-120g,常收良效。鲜品蒸熟食之可代主食,甘甜可口,幼儿亦宜。
七:
朱良春先生认为,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痰必兼痰与瘀。他在实践中提出“治痰要活血,血活则痰化”的原则,临床治疗疑难杂病遵其治则,常收良效。
八:
邓铁涛教授重视痰瘀理论的研究,根据其长期临床实践提出“痰瘀相关”理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步(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治瘀宜行气活血,寓通瘀于补气之中,这一理论不但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肯定,而且对肿瘤及其它疾病的辨证论治也有重要指导意义,故宜细细体味。
九: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古代医家治消渴方剂中多用本品,当今医生治疗糖尿病时,甘草已不作为主要药物,而仅作为调和药运用在治疗糖尿病方剂中。生甘草之清热解毒作用、甘草之缓和作用,它能缓和药性、毒性、矫正药味并能调和脾胃,用量在3-6g之间,对血糖无不良影响。
十:
对平素体弱、气血不足之孕妇,除注意饮食调养外还可适当酌情服用黄芪四物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等健脾补肾之方以固护胎气,用量要小,即平日常用量之1/2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