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追求不应牺牲人性自由

前些天转发了一篇杨昇老师一篇《农村孩子,你知道城市孩子读书多用功吗?》到头条号“遥望乡土”(https://www.toutiao.com/i6732386680910643716/),该贴一时成为热点,许多读者就城乡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城乡父母截然相反的教育态度引发共鸣,大都表现出对教育资源集中化,城市竞技白热化现状下乡村教育败落断节的忧虑,而在众多的回复中,有一则回复却一时引发我的思考。
该网友回贴:“十八线小城市(长寿之乡),对小孩的要求很低,不学坏,以后不啃老,就在这个小城市结婚生子,慢节奏的生活环境很好,人生几十年匆匆而过,开心就好,最后还是尘归尘,土归土,什么都是浮云。”这回复或许有些另类,与时代节奏格格不如,或者过于消极,但细思之却也有他务真求实的一面和人生哲学在其中。
这是一个充满竞技的时代,无数人赞美人性的坚韧,并身体力行的践行超越之梦想,但世界注定是多元化的,人们自有生以来就存在差异,并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竞技,西藏的孩子与北京的孩子,肯尼亚的孩子与伦敦的孩子……太多的先天因素在决定着命运,脱离现实为基础的理想往往会变成空想,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更多的是生命的贬质和赊损。
现实生活中不缺乏狼爸“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同样也发生过很多例父母教育不当暴力致孩子死亡的悲剧。而一个大的教育环境,也往往非个人能力所能改写,更何况在这个世界上,幸福从来没有一个既定的含义,诚如圣经所说:“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安逸、稳定、健康、和谐,或许更多包容了幸福应有的意义。
没人能否定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但经济时代过于功利化的超前教育却往往损及一些孩子的身心,但我们并不能保证,背着沉重书卷辗转于补习班的孩子长大了就一定会超越在乡野欢乐打斗的孩子,不能说吃智者比吃力着生活的更为开心,学习应在兴之所至处注重于习惯的培养,而非填鸭式的功利角逐,人类成功的本质不应脱离相对的自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