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工厂: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胡诚/刘晓丽

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湖北“南大门”通城县,是全国返乡创业示范县。近几年,通城县创新发展微工厂,搅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村民在微工厂务工

精心谋划微工厂

早在2019年5月,通城县委主要领导便开始谋划:全县整体脱贫后,如何实现对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通城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大有可为;通城是全国返乡创业示范县,在外经商人员数量多,乡情浓,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得天独厚;通城知名企业多,可适当向农村延伸产业链。”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通城县委书记熊亚平盘算起通城发展的地利人和。

看清自身优势,通城县委县政府启动微工厂建设,吸引能人回乡创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截至目前,通城县共有微工厂79家,其中新建44家,改建8家。这些改建新建的微工厂生机勃勃,带动就业1039人,其中脱贫户367人,实现年就业增收2568万元,村集体收入142万元。

据了解,目前在微工厂上班的多为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微工厂就业门槛低,工作灵活自由,解决了农村“40、50、60群体”就业难问题,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同时,微工厂产权不归村里,却为村里增加一笔长期固定的租金收益,村集体经济就此壮大,促进了公共事业建设,造福村民。

体制机制谋创新

在微工厂体制机制方面,通城进行了大胆探索。通城明晰微工厂产权归属——由县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投入建设,并将微工厂以国有资产注入县城发集团,所有权归国有,经营权归承租企业,租金收益权归村集体。由此,扶贫资金变扶贫资产,形成长效收益,既壮大国资底盘,又增强村集体实力。

为了保证经营效益,微工厂建设亦有门槛,概括起来是“两有两无”。一要有产业主体承租,新建厂房年租金要达到3万元以上,改建厂房年租金要达到1万元以上;二要有就业带动,其中脱贫户就业人数要达到总就业人数的30%,就业人数绝对数要达到8人以上。“两无”则指企业生产无安全隐患,无污染排放。这些内容白纸黑字写入合同条款,使微工厂管理规范,标准过硬。

通城双龙手套厂负责人刘招辉原在温州打工,他为方便照顾老人回乡发展。在他看来,微工厂由县统一投资建设,企业“拎包入驻”,不用前期投入建厂房,既节省了工期又让企业资产轻量化,大大减轻了投资压力。相比沿海地区,本地招工更容易,人力成本低,适合长期创业。

孵化未来“大航母”

乡村振兴阶段,微工厂会否沦为低端产业的简单重复?

“微工厂犹如孵化器,为小微企业提供成长土壤。当微工厂成长到一定规模,可以进阶进入县工业园区,其中的少数佼佼者,则逐渐壮大成为巨无霸,甚至成为上市企业。”通城县副县长王功辉说。

“小舢板”变成“大航母”,在通城并非没有先例。年产值10亿元的湖北玉立砂带集团,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产品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的涂附磨具企业。在上世纪创立之初,它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由一群“娘子军”为主的乡办小厂。

“众多乡村微工厂聚沙成塔,不断孵化成长,壮大了全县工业底盘。”熊亚平说,在通城,微工厂承接上游企业产业链延伸,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关刀镇高冲村,一家名为湖北盛世达电子有限公司的微工厂,专门生产LED灯箱。公司负责人罗勋介绍,公司原来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去年搬入标准厂房。目前用工40多人,年销售额现已达1000余万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