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评论】 梦欣点评:刘鲁宁《午后》
点评当代好诗系列之十二
说说丙申诗坛我喜欢的几首诗(12)
诗有用平常语句表达真情意者,越朴素,越简单,越耐咀嚼。这种类型的诗属于“淡而有味”者。
淡而有味的诗,通常因有一股真感情,便凭借心灵的贯通,用不假修饰、无须雕琢及抛开冷僻字句的平常语,一如出涧的山泉,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因为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隐晦的典故,没有高深的警句,读之如一杯清茶,嚼之如一枚橄榄,初尚疑其味淡,或兼苦涩,然回味便觉其甘,且其芳香已留住齿颊之间矣。
海派诗人刘鲁宁(网名“老刘茶舍”)丙申诗作有一首七言绝句《午后》,堪称“淡而有味”的佳作。其诗曰:
三秋桂子一楼风,花气袭来西复东。
为辨余香深与浅,小斋坐到夕阳红。
这诗,不状景,不抒情,不发议论,不着色彩,不事技巧,不拉典故,不找警句,只是用轻轻的笔触,描绘深秋午后自己在书房独坐的一个场面。秋风凉爽,桂花飘香,诗人就在书房里悠闲地坐着(午睡后醒来?),独自欣赏窗外的景色。也许是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词吧,成就感与疲劳感夹杂在一起,诗人疏懒而弛缓地享受着周围美好而安逸的环境气氛。秋风一阵一阵地从窗外灌进室内,而桂花的香气,似乎便被风带着进来,又捎着出去。诗人于是找到了一个让自己安心静坐的理由:想分辨出香气从哪里飘进来,东边来的呢还是西边来的,风把它们带走时还有多少香气留在书房里呢?也许这也是一种寻根究底的思考习惯,总之诗人竟觉得十分有趣,于是便一直坐到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
“小斋坐到夕阳红”,这当然只是一种艺术的夸张。不一定就那么实打实地坐了一整个下午,我们只要明白诗人强调的是他在“赋闲”、他在享受一种思考的情趣这就够了。夕阳红,本来也是一种极其美好的景象,而且在古人的诗里也被频频地使用过(比较有名的如宋人白玉蟾“山色凝云翠几重,鸟声惊落夕阳红”、华岳“为汲满盂清齿颊,与君行尽夕阳红”、陆游“欲归还小立,为爱夕阳红”等等),但作者在这诗中更多地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时间点来使用而已。
如果要再深究的话,那么,也许可以这么认为,作者用它来表达的是一种闲逸、美好的精神境界。这种用法前人似乎也用过,例如宋人释元肇《方蕙岩宅》诗“閒来对岩石,坐到夕阳红”,明人胡俨《题静山诗卷》“坐对炉熏无一事,青山几处夕阳红”,都有几分修心养性的味道,显然渲染的是一种宁静平和的气氛,也是一种安逸的生活境界。但老刘茶舍的这一“坐”却又有区别,前人是“无一事”的“闲”坐,他可是带有任务的、带有使命感的,那就是研究桂花香气在书斋里到底留下有多少。这话说来有点儿痴。但就是这点“痴”才显示诗人的气质。不过,也可以这么解读,诗人这里说的“花气”,也许是一种借喻。至于诗人到底想借喻为意识形态呢,或者生活潮流呢,或者某种可以影响诗人生活的艺术理论呢,这只有作者自己才清楚。就读者来说,也无须去猜测诗人到底想要借喻什么,
只需要知道诗人对“花气”及其“余香”有了关注的兴趣,并为此而静坐默思了大半天这就够了。
一首小诗,不要过多地赋予什么政治倾向或社会意义,不要过多地追求说服读者接受某种观念或主张,因而也就无须寻找华丽的词汇或高深的哲理,只需要用平淡的语言,道出一段真实的情感,说出自己的一点感悟,就可能让读者依据各人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作者的写作初衷,激发情感共鸣。像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那种诗,只描述一个生活细节、一个生活场景,就让淳朴真挚的感情,溢于纸面,这便是“淡而有味”的佳作。刘鲁宁这首作品,便属于这一类。
推荐可读之理由: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论平淡,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他认为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原原本本的自然呈现,不能刻意强求,只有藉由神奇妙手,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一份气定神闲,自然下笔,才有平淡好滋味。所以,就诗来说,与文学无异,浓到好处,不易,淡而韵味犹存更难。老刘茶舍“小斋坐到夕阳红”可说是一“坐”出境界,一“坐”见情趣,全诗用语平淡而韵味隽永,堪称妙手偶得之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