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笔缘|匡兴洪
本文仅代表原创作者个人观点。如涉及政治、学术以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总编删除。
有这么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谣:“带起帽子睡,揭了帽子行,走了许多弯弯路,会了好多聪明人。”细细分析,便就知道这是描写钢笔的。早就走过天命之年,如今走在花甲的旅途,对这首歌谣依然记忆犹新,可见我们对钢笔的无限依恋和那段对钢笔难以割舍、无法忘怀的情缘刻骨铭心的程度是如何之深,无法从记忆中抹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读小学了,我父亲最担心的不是我的成绩,而是我常常把笔弄丢,惹得父亲经常生气。多次教训后,任然不长记性,父亲只好把我的铅笔一分为二,后来甚至还搞成了一分为四,写起作业来极不方便。读四年级了,终于用上钢笔了,父亲在我上学之际再三叮属我:“儿子,千万不要把钢笔弄丢了,丢了就没钱给你买,因为钢笔的价格至少比铅笔高出十倍以上。”握着这支黑不溜秋的家伙,我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心想:“我终于不用握那支易断的短棒棒笔了。”
是的,拥有钢笔后,我再也不用经常削笔了,挨在纸上它就会自然均匀地流出墨水来,把我的想法变成字。而且写的字也极其流畅美观,撇捺分明,字明展现,清清楚楚。让人惊讶的是,灌一次墨水可以管上好几天。从此后,我便牢记父亲语重心长的嘱咐,小心翼翼地守候着我那支钢笔,而且还认真履职,按时给皮管灌满墨水。钢笔又叫自来水笔,只要皮管里的墨水时时灌满,书写作业十分便捷这是自然而然。我对我的钢笔极为爱惜,从来不借给别人。父亲不止一次对我讲,笔是不能借的,就像战士的枪不能借一样。要借,只能借墨水。
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字是“打门锤”,读初中和高中,为了练好钢笔字,我确实用了不少字帖,当时最流行的便是庞中华字帖。练习很多年,我还是没有多少进步,好在字并不影响考试成绩。
钢笔一直陪伴我完成学业,帮我冲关突围,熬过十年寒窗。参加工作后,钢笔不但是办公的用具,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那时,衣服上有个左上衣兜,衣兜上有个孔,是专门用来别钢笔的,钢笔别在衣兜里露出笔头来确保其固若金汤。那笔头锥子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别是一番情趣。衣兜里别着一支钢笔,表明自己是读书人,是个知识分子;衣兜里别着两支钢笔,说明他有很高的学问,且文化水平较高,不可轻觑。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也不知什么时候把钢笔淘汰了,人们用上了圆珠笔、一次性书写笔,还有电脑、手机等书写工具。虽然手中没握钢笔,衣兜上没别钢笔,但对钢笔的情有独钟,对钢笔的一往情深如今丝毫未减,而且还与日俱增,越来越更加强烈,无论时光如何飞奔,书写工具怎样日新月异,但钢笔在那特殊年代发挥的作用是人们无法从自己的记忆中抹去的,并且会越来越刻骨铭心。
真的,描写钢笔的那首短诗至今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如昨,挥之不去:
钢笔
造型别致流线样,
为能书写背墨囊。
打开笔帽落笔处,
一股墨韵纸留香。
/
作者简介
/
Author brief
匡兴洪,现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和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理事,曾任绥阳县郑场中学校长和绥阳县儒溪中学主管教学的业务校长,著有《作文章法》、《送你一支生花妙笔》和《学习的艺术》等书,还担纲编有《郑场中学校史》一书。现已发表文学作品上千件。
征稿启示
人人文荟旨在为广大热爱写作和阅读的文友提供一个温馨、便捷、正能量的悦读、学习和交流平台。凡是具有一定文艺性、可读性、教育性的诗歌、散文、小说、评论、随笔等均可投稿。
1.邮箱:eliottrade168@163.com
2.总编微信:15220651188
3.投稿:原创文章+个人简介+采风照片。
4.作品须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人人文荟
有态度 有深度 有热度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