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理】让劲力自由流动起来——孙氏拳中的调息之法

作者街拍
自1975年前后,我开始在北京各个公园和拳场游走,观看各家拳术。1978年去南京上学期间,我又在南京考察各家拳术;1982年大学毕业后,则因工作出差之便,在全国多个城市和地区考察各派武艺。多年观察,我深感各家修炼出来的劲力区别甚大,有的是用法上的差异,有的则是层次上的差异,诸如:
有抬手把人发出数米远的劲,
有一拳把人的手臂骨打裂的劲或一拳打断对方肋骨的劲,
有一拳把人打吐血的劲,
有一拳将人击昏的劲,
有一掌击人前胸使人后背乌青一片的劲……
这些劲我都见识过,而且虽然那时我并未学习武术,但偶尔也能打出一些意思来。据我多年的观察与研究,这些劲都是俗劲,只要有点悟性或肯下功夫,又能依法而修,大部分人都能练出来。
但是像支一峰先生那种用手指轻巧一敲,即令对方痛彻骨髓并随即瘫软心悸的劲,我至今不知如何练就。其劲力层次和技击效能显然是远高于上述诸劲的。支一峰先生运用此劲时,无形无相无兆,信手即成。在笔者所遇者中,支一峰先生这种劲未见有其他人练出来。支一峰先生讲他的这个劲只能算是摸到一点孙氏拳劲力的边,就孙氏拳的劲力而言,还算不上登堂入室,比他父亲支燮堂先生那种劲若游针的境界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曾问他如何练出他的这种劲,支一峰先生讲:“按照拳中规矩自然地练,拳中的劲就能自由地流动起来。于是意到劲至,比闪电都快。”
当时我听到支一峰先生这番话时未觉出有何特殊的意义。这些年因为没有老师指导,因此经常重温前人的只言片语。反而常常能领会到一些当年没有领会到的东西,比如规矩。孙氏拳的规矩并非只有“三害”、“九要”,很多重要的规矩、关窍含在孙禄堂先生对每一式的讲解中。还有一些规矩需要收集孙门第二代一些前辈的总结,要逐字研究,比如内开外合的状态,在孙存周先生对开合手的讲解中有很重要的提示,再结合孙剑云老师讲的该式开不过肩、合不过脸,才能相对准确地找到开合手这一式的劲力状态。然而很多人常常忽略了孙存周先生的这段文字,或没有把孙存周先生的这段文字与孙剑云老师的讲解相互贯通,所以他们练的开合手犯顽空之病,毫无拳意。因此要理解规矩并掌握准确不是个简单的事情,需要静下心来钻研。我说孙氏拳前人的事迹常常给我以启发,原因之一即在于此。如当年胡六爷用转身摆莲腿打倒某拳派的开派拳师这一实例,对我理解孙氏太极拳的碾步、足尖支撑功夫和闪赚折叠在实战中的用法与时机等都有启发,更具体的启发是对我理解孙氏太极拳的转身蹬腿和摆莲腿进行单操练习时应该怎么练——即如何设定相应的运用条件。
支一峰先生讲“按照拳中规矩自然的练,拳中的劲就能自由的流动起来。”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掌握拳中规矩的基础上要彻底放空,最初就是要完全松顺、放开,不要在拳中附加任何东西,所谓不加不减,不要由于我们自己附加一些拳意拳劲约束住本来由拳中规矩引导身体产生的劲,如此这个劲才是活的有灵性的,所谓空而不空。
有人说你又要严格遵守拳中规矩,又要完全放空、进入虚无状态,这怎么掌握呀?
其实一般人练拳的难点也就难在这里,所以一方面对于拳中的规矩要逐步深化,由粗至精,由宏至微,不可能一蹴而就。“三害”“九要”仅仅是宏观大旨而已。另一方面,虚无的状态很难一蹴而就,也要经历一个自有而无,再无中生有,逐步深化,由规矩→松开、由松开→对应,所谓对应即六合整劲之势与浑圆一气之意的合一,由这种对应→习惯,由习惯→自然,由是逐步进入到于虚无中灵机遍体的状态。于是劲力才能自由流动起来。
身上劲力自由流动了,才开始进入劲力体用的门径。
话说回来,第一步应从何处入手呢?
笔者认为,要从劲力与气息的融合入手,即进行劲力训练时要懂如何调息。这里的气息指普通的呼吸之气,还未深入到先天真一之气。
有人因其立场、见识的不同或基于其他考虑,竟然声称“武术不练气,而是要练意……如果一个老师要你练气,只有两种可能,没有第三个。第一,是那个老师不会。第二,是哪个老师不喜欢你……”这是全然不顾常识的“高论”。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即使是慢跑,开始练习时也是要讲究调息的,调息就是练气的第一步。练习武术更是与调息——练气不可分。调息——练气不等于腹中运气,亦不通过意念假借抟气,练武术不运气,但必须懂得调息。
我在《简明而精微》一文中以最通俗简易的定步冲拳为例,介绍了定步冲拳发力的九个要点——中轴、蹬转、起落、转换、主从、对应、轨迹、松紧、协同,没有讲如何调息,但最初练习时只有通过调息才能将这九个要点通过一个瞬间动作协同完成,即九要瞬间合一,发出整爆之劲。
那么,气息如何调?
调息是通过发力过程来完成,即通过动作来调息,这样的调息才能协同整体发力。这是一个动作与气息之间在相互作用的调节中逐渐融合的过程。发出周身协同整爆之劲的关窍与难点就在这里。
开始练习发力时,胸腹及两肩放松,吸气如闻花,但闻的这个意思越淡越好,发力时不可用力吐气,吐气的气息要随发力动作自然而出,劲向远处发放。最初练习时,动作按照规矩要领松顺舒展而出,在发力过程中不要刻意加力,动作要自然随着气息有流动感,周流不息。随着反复练习,动作之间和动作与呼吸之间的协同以及融合程度的提高,发力的速度与强度将逐渐提升。提升的程度不是你的意愿发号令给你自己身体的,而是你的身体自然告知你的,即你气息的状态自然会告诉你发力的速度与强度能够到怎样的程度。所以,练拳是个悉心体味的过程,这是一个你自身的意识与你自己身体之间真诚、悉心的对话过程。这是急不得的,欲速不达,俗云功到自然成,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所以,一个真正的习武者自然是能耐得住寂寞的,因为在孤寂的外表下,始终在进行着真诚且不断深入的自我对话。
练习拳术就是这样一个内外交互的自我对话过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