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济源济渎北海庙——清源洞府门、渊德门、济渎寝宫
河南济源济渎全称济渎北海庙,位于济源市济渎大街济渎大道1396号。古时,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济源济渎庙就坐落在济水发源地的济源市济水街道庙街村,济渎庙是隋朝为祭祀济渎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庆寺塔(龙谭塔)东南约1.8公里。享有中国北方“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门票30元。
济水,古水名,是我国古代一条著名的河流,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古时,她和黄河、长江、淮河一起并称“四渎”,与“五岳”齐名。《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济水在县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东源周回七百步,其深莫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步,深一丈,皆缭以围墙,源出王屋山。
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济水源头的济渎庙,是奉帝诏而建的祭祀济水之圣殿,其建筑规模之宏大,内涵之丰富,超过了长江、黄河沿岸所有祭祀庙宇。
对济水与北海的祭祀一直被列为国家祀典,为政者“有谨而不敢怠”。自汉代起,朝廷每年派遣重要官员定期致祭渐成定制。唐宋以来,但凡国之大事,如战争、政权更迭、祈雨甚或皇室成员的生死都要向济水神、北海神祭告,民间的祭祀活动更是频繁有加。唐宋间又封济水神为“清源公”,“清源忠护王”。
济渎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隋唐及其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济水神和北海神的场所。济渎庙古建筑群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布局呈“甲”字形。现存宋、元、明、清古建筑20余座。占地130余亩。
济渎庙分为四个区:前为济渎庙,祭祀济水神;后为北海祠,祭祀北海神;东有御香院,为祭水钦差临时休息之所;西有天庆宫,为祭祀玉皇大帝和三清之处。
济渎庙主体建筑排列在三条纵轴线上,在中轴线上有清源洞府门、清源门、渊德门、寝宫、临渊门、龙亭、灵渊阁等;两侧有御香殿、接官楼、玉皇殿和长生阁等。济渎庙古建筑群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四渎古建筑群。
清源洞府门为济渎庙山门,建于明代中期,系三间四柱挑山造木牌楼,九踩重翘重昂斗栱,比例雄浑,气度非凡。该门是一座原构纯度高,造型奇特,保留古制较多的明代木构建筑,为河南省明代木牌楼之冠。
清源门:明代中期重建,用材硕大,构件制作规整,是研究明代建筑珍贵的实物资料。
济渎庙内现存历代碑刻40余通,记载了自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直到民国1400多年的历史。这些碑刻有皇帝祭祀水神的祭文,有政府、民间修庙碑刻,有文人的游记等等
渊德门:重建于明代中期,清代重修,进入此门,是济渎庙的中心祭祀区。1931-1932年,此门封闭后,曾作为首届中共济源县委办公场所。
渊德大殿基址:渊德大殿为济渎庙主殿,建于北宋初期,历代重修,规模宏大。据明天顺四年《图志碑》记载,渊德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宏伟壮观。两侧各有配殿三间,东为元君殿,西为三渎殿。渊德大殿与其后的寝宫以覆道回廊相连接,构成“工”字形布局,为宋金元时期建筑的典型做法。清康熙皇帝题写“沇济灵源”,乾隆皇帝题写“流清普惠”,悬于殿前。惜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该殿被捻军焚毁,基址犹存。殿上柱础覆盆表面雕刻卷草花纹,构图精美,刀法圆活。殿前东西二阶为古代礼制“东阼西阶”的遗制。
济渎寝宫建于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造,为济水神休憩之所。寝宫为河南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它是济渎庙内唯一逾千年的单体木构建筑,在全国宋代木构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1936年,我国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考察时评价说:“此殿檐柱比较粗矮,其上再加雄巨疏朗的斗栱和坡度平缓的屋顶,无一不是宋代初期建筑的特征。在著者知道的河南省木构物中,年代为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