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爸爸妈妈,我不想做绿化带上的树

Hello

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相遇

真幸运


人对事物和他人都有着控制欲,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比如说对金钱、爱情等。同样,父母对孩子也有着控制欲。
电影《囧妈》就讲述了儿子伊万和60岁的母亲在长达六天六晚的火车之旅中,因为观念不同、因为母亲的控制欲而产生了诸多分歧的故事,像极了生活中父母和子女相处的日常。
比如一起吃饭,母亲一直让儿子吃红烧肉,但吃到最后一块的时候又不让儿子吃了,说他太胖了。
同时说出了那句心里隐藏许久的话:“我现在要控制你。”

从身材、健康状态到恋爱、结婚,伊万人生的每一步都要按照母亲的心意来走。
剧情后半段,妈妈在车里流着泪说:“妈妈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你好。”
儿子却对母亲说了这番话:
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在你心里住着一个幻想的儿子,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难道你没有发现,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儿子吗?”
伊万的母亲为什么想控制他?
因为爱,和万千父母一样她爱自己的儿子;也因为她认为自己选择的才是最好的;更因为她希望伊万能够达到她所希望的样子,她很难明白伊万跟她想的是不一样的。
伊万没有达到母亲的梦想和期望,所以他开始排斥母亲,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面对母亲伊万总拿着电话的原因。
当孩子做不到父母的要求之后,除了排斥;也许会转而投向家庭以外的某个更好相处的人的怀抱;也可能为了达到父母严格的要求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如同附属品不需要自己的情感、价值、需求。
 


投向这个更好相处的人,就是青春少女爱上邋遢大叔,“乖乖女”跟无业青年私奔,小男孩喜欢美丽女教师的原因之一。
而且,这样被控制长大的孩子极有可能会成长为没有主见,屈从于指责他或者让他做出让步的人。
伊万的母亲难道不是现今很多父母的真实写照吗?
希望子女健康幸福,生怕他们走弯路,所以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总是用各种方式来“约束”孩子。
这种担心孩子而约束孩子的行为其实就是控制欲的表现。
《情绪勒索》一书中曾说:以爱之名,通过要求、威胁、施压、打击、沉默等手段,在亲子、情侣、职场关系中争夺控制权,让对方就范。你或许正在无意识地伤害着你所爱的人。
担心玩游戏、担心没写作业、担心上课不认真、担心早恋、担心贪玩受伤……只有当子女的一切行为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时父母才能放心。
但是心理学上有句话:担忧就像是一种诅咒,怕什么来什么。
就譬如,屡禁不减的“校园早恋”,父母、老师、长辈不断阻止,少男少女却爱的更是轰轰烈烈,甚至铸成大错。
为什么?因为孩子叛逆?那他们为什么叛逆?
因为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试图让父母明白,自己已经足够成熟,可以为自己做出重要的决定,或者至少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
但实际上,大多数子女只有成家立业后才能有话语权,父母常说:“小孩子别管大人的事。”
如此,孩子试图用“你让我往东,我偏往西”来获得自己的掌控权。
但父母怎么会如此交出自己的控制权,于是青春期成为家长和孩子冲突最多的时期。
更严重的是,对于成年后的这些孩子们来说,父母以爱之名的控制变得像一张看不见的网一般禁锢着他们的行动甚至思维,让他们感到痛苦,内心对父母开始产生怨恨和怒火。
父母很无辜,他们想不通:“我用尽所有力量爱你,给你最好的,为什么到头来你还说恨我!”
 
因为爱无罪,但当意图控制时就不是爱了,是压迫和伤害。
 
既然爱为什么会有控制欲产生?它从哪里来?
1、控制欲源于爱!
通常情况下,单亲妈妈或者爸爸对孩子占有欲和控制欲会比父母双全的家庭更强。
因为本身的夫妻关系是不和谐的。即使和平离婚,双方心里也会一定程度的情感失落和不满足,这时候就会产生将孩子当做伴侣的替代品和自己的精神需求对象的情况。
 
譬如,比如电视剧《小欢喜》里的宋倩、《隐秘的角落》里的周春红,宋倩和英子父亲的婚姻关系破裂,就把女儿乔英子当做唯一的精神寄托,她甚至抗拒英子与父亲接触。
这样的单亲父母会把孩子当做自己整个生活的重心,那他们从情感上就一定要控制这个重心,否则他们的生活就失控了。
 
但这种“无微不至”,对孩子来说是压抑、是痛苦。
电视剧里的乔英子因为爱母亲不愿伤害她,不断压抑自己内心喜好去迎合母亲,直到最后压抑过度,抑郁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这不仅是电视剧,也是生活的映射,生活里,这样的孩子会少吗?父母真的应该考虑自己的爱是孩子需要的吗?除了孩子自己还有什么?
千万不要把孩子当做唯一的希望,这样的爱太重,孩子会承受不住!
 
2、除了爱,还有原生家庭的原因。
可能父母自己也没有发现,自己的育儿方式是自己的父母育儿方式的延续。
因为被要求、被控制,在潜意识里面已经形成定式。

即使自己不喜欢甚至抗拒这种教育方式,当自己开始育儿时仍然还是逃不出这种定式。
 
小时候绝大多数人都父母被打过,也记得那种无助、害怕、委屈,但当我们长大成为父母却仍然沿用这种招数。
这就是逃不出原生家庭的表现之一:因为曾经被控制,即使成长了,思维仍然在被控制。
这种行为的延续大多也是无意识的,并没有刻意沿用甚至有时候是不希望自己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的,可是很难逃离出原生家庭的控制。
3、最后一种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失败。
 
绝大多数父母不得不承认自己并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也有父母想“成龙成凤”的寄托,可能这种想法是做父母的没有发现的。
 
只是觉得自己认为儿女好就可以了,但这种“我希望你好”实际包含另一种意思:希望子女“好”,因为我不好。
这类父母是无意识的“伤害”,还有一类父母就完全是很自私的行为。
他们因为自己过的不好,自己的梦想没有实现,就希望孩子去实现。
这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通常都很严格。
一旦孩子完成的程度达到自己预期就“喜笑颜开”;完成的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那就是“棍棒相加”。
这类父母自己并未意识到自己意图让孩子过自己理想的生活,甚至代替自己生活是错误的行为。
除了以上的婚姻关系、原生家庭、自我期望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导致父母,甚至其他与孩子交往较多的成人会对孩子产生“控制欲”,不断试图控制孩子。
只有当我们发展自己的“控制”行为,并愿意努力改变的时候,孩子才不会成为下一个“我们”。
“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得不承认改变很难,也很漫长。

但为人父母的,怎么能不试试呢?
1.问问自己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是否是自己想得到什么。
 
2.如果孩子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是不是可以承受这个后果。
 
3.如果放任孩子这样做了,需不需要弥补,能不能换种方式弥补。
 
4.孩子愿不愿意这样做。
 
5.我的孩子的年纪有没有达到和我交流沟通的程度,我有没有和Ta沟通过,孩子愿意与否。
 
6.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我可以做什么改变。
 
7.我爱孩子,为什么不让孩子快乐,控制孩子去做某事的意愿是不是大于让孩子快乐的意愿。
 
8.我除了孩子还有什么,我能不能让自己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孩子一个重心。
答应我,在想让孩子做某事前,花一点儿时间想想这8个问题好吗?
你自己会有很好的答案的。
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你们是孩子最亲最爱的人,但请不要总认为你们的办法是合理的、是正确的、是不可改变的。
还有,请你们也爱自己一些。
人生是否有往生轮回,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确定此生只有一次,所以孩子有孩子的路,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爱孩子,也请爱自己!
最后送一段话给你们也给我,愿共勉:
孩子在某种层次上来说就像是一棵树,会有杂乱的枝条、也会有折断的枝叶,请不要把孩子变成城市绿化带上规规矩矩、一模一样的树,更不要试图把孩子变成你想成为的树。

文字:翦兮,一个热爱文字和教育,致力于文学的新人一朵。。

编辑:明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