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康课徒|学书要敢于要打破自己原有的书写状态!
一、关于如何学习书法,陈老师强调学习书法不仅是写字,要以做学问的方式研究书法。确定学习方向后,围绕“穷源竟流”这一主题,对所学书家的生平、学问、书法来源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后人对其如何解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学习古人如何学习书法,在比较学习中定位,做到知古、知今、知己,并推荐大家查阅《沙孟海: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一篇。(注:沙孟海先生此文附后,见古戈尔艺术公众号历史推送。)
课堂场景
二、关于书法的语言变化,早期是无意识书法,以天地自然为感悟。到了魏晋,以人来品评书法,强调人的风韵与格调。到了唐代,对书法的理解更加具体化、概念化。某些方面强调“法”,同时,也被禁锢。
课堂场景
三、关于读帖,老师提出“正念”的方法,即察之贵精,对字帖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出入之迹,想象挥运之时。建议大家尝试将创作意识植入到平时的临摹中,强调临摹和创作中“作意”和“率意”的辩证关系。
课堂场景——陈老师为学生做示范
四、关于学书思路,老师指出以下几点
1. 要有“求异”的思维。
2. 要打破自己原有的书写状态,在平正中找变化,学习“不正之正”的变化手法。
3. 学书要找到自己的根据地,敢于学别人不学的。
4. 每一个点画要掌握多种写法,招数多,字才能学好。
5. 学习书法不仅要关注“源”,这远远不够,有时候二流三流的书家也有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
课堂场景
五、关于书法史中的“源”与“流”
1、魏晋时期书法具有原创性,是许多书法流派产生的源头。我们虽然见不到王羲之真迹,但是从民国开始逐渐出土了魏晋时期的简帛、残纸。它们补充了这段时期书法发展史的空白,也使我们见到那一时期的真实书写状态,例如《李柏文书》。这个时期的书法质朴、活泼,每个字都有生命。陈老师提道“假设我们自己是王羲之,能不能通过《李柏文书》变出自己风格。王羲之之所以被称为书圣,源于他的字既有汉魏的质朴自然,又不失法度。”
课堂场景
2、隋碑介于古今之间,承前启后,经典碑帖如《龙藏寺碑》、《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等,学习隋碑可以补唐碑缺点,增添大气、宽博之意。
课堂场景——老师点评学生作品
3、到了唐代,由楷书开始建立了许多风格样式,创造了各种风格类型的美,可用高矮胖瘦来区分,如虞世南书法是中性化的,冲淡平和,有君子之气。以其书法为源,其流变可见于陆柬之《文赋》、赵构《嵇康养生论》、王宠《石湖八绝句》等。欧阳询书法是男性化的,骨骼张扬。以其书法为源,其流变可见于嵯峨天皇《李峤杂咏残卷》、部分《敦煌曲子》等。褚遂良的字是女性化的,字体柔美,其书法流变可见于米芾的作品。徐浩的字,以敦厚肥美为主。颜真卿的字,有庙堂气,中正敦拙。其二者的书法对苏轼影响颇大。清代学颜真卿的代表书家有翁同和、伊秉绶。柳公权的字骨骼耸立,其书法流变可见于蔡京书法作品中。
陈老师课堂示范手稿
4、陈老师强调,徐浩《朱巨川告身》和柳公权《跋王献之送梨帖》生动自然,迥异于唐代常见的“纪念碑”式书法(“纪念碑”式书法是指有界格,状如算子、缺乏生气的唐代碑刻)。同时,帝王书法也值得我们关注,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代表了唐代书法风格流变的过程。
课堂场景
5、宋代刻帖的出现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人们有了学习的字帖后,便不如晋唐般有原创性,更多的是学古出新。这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文人性的东西更为突出,文人们注重张扬自己的性情和意趣。然而,过度的张扬己意,导致到了南宋时期书法开始走向衰落。直至元代,赵孟頫纠正风气,崇尚复古书风,带动了整个元代文化圈的复古之风。
6、明代董其昌堪称“穷源竟流”代表,他学贯百家,其学习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明清以后,开始出现了大量立轴式大字作品,对于这种大字书写,陈老师通过分析何绍基和林散之立轴作品,分析了用墨技巧,强调墨法的重要性。
书法专业研究生与陈老师合影
这几天的课,陈老师布置同学们进行临摹和创作,有的同学练习到晚上十点还不愿离开画室,更有甚者写到半夜,书法已经成了大家的信仰。
短短的几天课程,陈老师为同学答疑解惑,以每天十几小时的强化训练,使同学们获得极为宝贵的学习机会。每一位同学都不由感叹,幸运至极,收获巨大。
欢迎进入古戈尔艺术微店购买传统古法制作笔墨紙砚和名家书法篆刻订制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