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精选分享
2021-05-04 08:28
《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
敦煌艺术虽然表现的是佛教的内容和思想,但其中很大程度反映和记录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文化、艺术,这对我们今天的继承和研究是一笔宝贵的彩富。
小编在书本中精选了华盖、背光、地毯、桌围、桌帘图案中部分精彩的图案与大家分享。
敦煌图案除了设计精美华丽,颜色搭配在今天看来依旧让人直呼:高级!
在艺术创作中,想把中国色彩用得高级,建议大家可以从研究敦煌图案的色彩搭配技巧开始。
华盖图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盖一向与皇族或名位有关。上古神话传说描述,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有五色云气和金枝玉叶形成花状之物现于黄帝顶上,称为华盖。
故而后世帝王用的车盖亦称华盖,又叫宝盖、天盖。在出战时,战车的顶部多插一顶华盖;在皇族及贵人出行时,也会以一顶或多顶华盖随行。
在印度文化中,华盖亦代表权位。这种传统后来影响到佛教,故华盖成为宗教权威的象征。如来佛之塔须以十三顶华盖装饰,而辟支弗之塔则以七盖饰之。在佛教早期的画像中,有时不绘出佛陀身相,而以足印、法座、菩提树、华盖表示佛陀圣身。此外,西藏及印度佛塔主顶饰上,一律有十三个圆环,也是来表达十三顶华盖之意。
佛法中的华盖象征着免于痛苦、欲望、障碍、病痛及恶缘,表示佛法令众生清凉。
由于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绘画艺术,因此壁画中保存了大量对华盖的描绘。
华盖图案作为敦煌图案艺术的一个部分,自身有着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历代在华盖上运用各种材质的不同使之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装饰风格,并始终与壁画的整体凤格保持一致。
西夏 第97窟
西夏 第206窟
西夏 榆林窟第2窟
五代 第61窟
五代 第220窟
中唐 西千佛洞
中唐 第237窟
中唐 第231窟
中唐 第158窟
中唐 第154窟
中唐 第112窟
晚唐 第196窟
晚唐 第14窟
晚唐 第14窟
晚唐 第14窟
背光图案
背光图案指的是敦煌壁画中绘于佛、菩萨、弟子头后和身后及佛教故事画中的国王、长老头后的圆形图案。
背光有单层、多层、圆形、椭圆形、桃形等形状。背光的装饰表示佛、菩萨身放祥瑞的光环,在佛教术语中称为“常光相”。背光又分为头光,身光二种。
早期(北朝时期)背光的图案主要以多层次不同造型和色彩的火焰纹组成,间有忍冬纹,直接表现“光明”的寓意。
火焰形象具有向土升腾的动感,变化丰富,组织紧凑。隋代背光图案早期继承北朝的结构,但除火焰纹外,内层又加绘忍冬和卷草纹边饰。另外,以白色、黑色圆点、圆圈组成的小花纹样,也成为隋代背光装饰图案的纹饰特点。色彩以石青和灰绿为主调,并开始出现局部的金色缀。
唐代的背光除了保留外圈绘火焰纹外,有的只有头光上方顶尖绘少许火焰纹,有的火焰纹完全消失,多以团花、宝相花、卷草、石榴、葡萄、禽鸟纹样组成背光图案、造型组织多样化,色彩丰富华丽。
中晚期(中晚唐、五代、宋)的佛光图案从结构到形象、色彩都变得相对简单和程式化,初、盛唐时期盛行的团花、卷草纹样全然不见、代之以主要以儿何形组合的背光图案,如云头纹、三角纹、具立体感的回形纹、卷曲的带状纹等。色彩以土黄、中黄为主,纹样勾勒上红线。
背光图案因所装饰的佛、菩萨、弟子等人物身份等级不同,图案的繁简也不一样。其中佛的背光最华丽、用以表现佛的地位尊贵。
唐代佛头光多用桃形莲瓣纹和团花组合,佛背光多用卷草纹;菩萨头光多用卷草纹和“一整二破”式团花或桃形莲瓣纹:弟子背光多用团花。这些纹样的分别运用有助于区分人物的不同身份和地位。
背光图案按照图案构成的法则来归类,应属于圆形适合图案。尤其是唐代的背光图案,外形均为正圆形。一般是把一个正圆形划分为四、六、八、十二等份,纹样按十字或米字形结构由中心向外呈放射形分布,十字形或米字形结构由花茎和叶子自然形成,有机地保持结构的均衡,布局稳中有变。
背光作为圆形适合图案,一般由多种纹样混合组成、纹样的组合形式变化多样;有以莲花瓣纹为主,配以云头如意纹组成的;有以叶形纹组成的;有以卷草纹,一整二破团花纹组成的。有时几种纹样合成一种新的复合纹样,纹样之间层层套叠相联,层次极其繁复华丽;有的是将同一纹样作环形联结成圆形适合纹,纹饰组合疏密有致,成为一个完整生动而有规律的圆形图案。
背光图案是圆形适合图案的创作范例。从敦煌背光图案的分析和赏鉴中,可获得许多在圆形适合图案在构成、造型、色彩诸方面的装饰手法。中国古代图案设计家的独具匠心,对我们今天的图案创新与教学也有很大的启示。
五代 第36窟
五代 第36窟
五代 第36窟
隋 第404窟
初唐 第334窟
初唐 第220窟
盛唐 第444窟
盛唐 第328窟
地毯图案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红线毯》一诗中有对当时地毯的生动描述: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绣袜罗裙随步没”这也正是敦煌壁画中描绘的场面。
唐代的地毯从用材上来分,有丝毯,如上述的红线毯;更多的是毛毯,主要产于北方、西北一带,史书上有记载的就有陇西道的西川毡、原州的覆鞍毡、宁州的五色覆鞍毡、汾州的鞍面毡等。
因此、在位于西北的敦煌石窟壁画中出现大量地毯、鞍垫的形象描绘,当是唐代社会生产情况的真实反映,也是当时毛织工艺兴旺发达的反映。
从整理出的部分敦煌地毯图案分析唐代地毯图案特色,从纹样内容上分类主要有儿何纹、小花纹、团花纹、宝相花纹。儿何纹中又有三角纹、方格纹、锁子甲纹、连珠纹等。
从纹样组织布局上来看,一幅地毯主要由毯心花纹与周围边饰花纹两部分构成。
初唐、盛唐时期,毯心花纹采用造型规整、交替变化丰富的儿何纹样作为装饰主体,毯心外边饰部位较窄。中唐、晚唐时期,毯心多采用散点式排列的五瓣圆形小花作为装饰,边饰部分逐渐增宽、多为破式或二破式半团花二方连续纹样。
晚唐时还出现了以当时盛行的茶花纹为题材的毯心图案,以多朵茶花纹连缀成圆形花环、构成大团花,再以散点式结构排列,装饰效果更加丰富。
从图案色彩来看,地毯图案色彩套色不多,但分布均匀,穿插得当,色彩的循环交错使用产生了既复杂华丽又整体统一的色彩效果。
初唐、盛唐时期,色调相对明朗富丽;中唐、晚唐时期、色调变得更加素雅沉静。
西夏 第409窟
五代 榆林窟第16窟
五代 第206窟
盛唐 第172窟
盛唐第320窟
桌围、桌帘图案
桌帘和桌围是铺设在供桌之上的装饰织物,其图案大多为左右对称式的一簇花卉纹样,间有云 朵、飞鸟、蝴蝶穿插其间,风格自然生动,宛如幅花鸟小品。其装饰手法与同时期的乐器、金银器、铜镜上的图案如出辙,反映了唐代日常生活用品的图案装饰风格。由于图案描绘细致入微、在整理过程中可以分辨出当时的桌围、桌帘采用了多种染织工艺,如织花、印花、刺绣,还有当时很流行的木版夹缬等。这为我们研究古代印染织绣工艺补充了形象的资料。
五代 第100窟
五代 第98窟
敦煌图案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分,它装饰于建筑(石窟本体及其木构窟檐)、塑像与壁画,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立形态。
图案与壁画、塑像、建筑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图案装饰,壁画就不完整,塑像就不算完成,整个石窟艺术就缺乏 一个完整体。
图案同整个石窟艺术一样,都是朝代的产物,不同时代有各处不同的特点与风格。
来源: 如是敦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