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散文】陈春花:中庸-致和之道

导读:“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人以儒家的伦理观念作为待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而中庸之道正是儒家伦理准则的核心。

纵观儒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孔子所推崇的'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还是孟子所力荐的'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以至后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的理论,或是张载的'存,吾顺事;无,吾宁也'的观念,都贯穿着传统儒学的中庸之道。

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上至皇室,下及臣民,无不把'中庸'信奉为社会生活的一条基本原则,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儒学的中庸之道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伦理内容:

第一,处事的度量把握要持'中',即所谓不偏不倚,不上不下;

第二,与环境共处时要'和',即与周围的环境要相适应,达到协调。

具体说来,是要求一个人的言行须与其所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背景相一致,不可违背。而在孔子以及其他士大夫们看来,持'中'正是为了求'和',求'和'又必须通过持'中'才能实现。

如果说上述两个方面的道理是中庸之'本',那么中庸的'末'在中国人的自我人格心理上又有哪些表现呢?

表现之一,趋同从众心理。

大家可能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某家食品店前的队伍越排越长,但当后面一个顾客问前面的顾客:'在卖什么东西?'回答是:'不知道,管它呢,排了这么多人,准是特价食品吧?'

表现之二,明哲保身的旁观心理。

中国人向来恪守持'中'的原则,怕做枪口下面的'出头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难怪当时的文人墨客都慨叹这个自诩重感情的民族'人情薄似秘方'了。

表现之三,识时务实的心理。

中国封建社会一向推崇'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德标准,有句俗语'好汉不吃眼前亏',这几个精炼的汉字其实蕴含了中国人识时务实的自我心态。正是为了求得与时事、实利达成协同,才导致了中国人识时务实的心理。从这一点上说,中国人处世也是十分注重功利的,即使'重感情',也是视人而有所'重'的。

表现之四,谦让心理。

我们一直以自己是最谦虚的民族而自豪,公正地讲,为全民所濡染的谦虚品质的确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我们的谦虚往往转化成了一种不愿、不敢脱颖而出直露锋芒的消极谦让,这是持中求和的中庸论理带来的求同去异的适应的心理。

一个人太锋芒毕露,往往就会遭到大众茶余饭后的指点、嘲讽。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求和心理定势,使得自己无法容忍、接受标新立异的事物,也因此,国人至相谦让,不敢悖逆习俗、定则,以致扼杀了自我的个性。

表现之五,消极适应环境的心理。

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之德性》一文的文首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和平、知足、镇静、忍耐,这四种美质即所以显明中国人之德性之特征。'当然,林先生并不以'忍耐'为民族引以为自豪的美德。因为中国人不但忍,而且忍得过分,以至于都没有自己的脊梁和骨气了。

自古以来那些逆来顺受的女性被称为贤淑孝顺,臣要顺君,子要顺父,妻要顺夫,可见,中国的纲常伦理中本就打上了'忍受'的烙印。从颜回的'不迁怒',到陈白沙'忍之又忍,愈忍愈励',从俗语中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到唐代名僧拾得与塞山对语中所说的'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中国人无不信奉和履行着求与环境相适的忍耐的品性,难怪龙应台终于愤懑责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表现之六,知足的心理。

'当一个人的名字半隐半显,经济在相当限度内尚称充足的时候,当生活颇为逍遥自在,可是不是完全无忧无虑的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最快乐的,才是最成功的。'林语堂先生这段话不只是自然流露出他自己满足于不偏不倚生活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是中国人普遍内心的直率表露。

中国人是最容易满足的,中国人的需要也往往不是发自内心的,更多的时候是看别人而行事。中国的妻子经常对丈夫说:'你看别人都买了车子……你看隔壁那家的孩子去了英国读书……人家都在抢购房子,听说又要提价了……'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其实它的背后映射出人们为与周围的人同步,求得与环境协同的满足,这样也就心安理得,不再追求更好更新的东西了。

表现之七,保守的心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太重传统的民族,从文化的价值取向去看,又表现出一种崇古的取向:先秦时代拜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先王,汉唐以后又崇拜孔子。

国外有两位学者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历史上的中国,就是以过去取向为第一序的价值优先。祖先崇拜和一个很强的家族传统,就是这种优先表现的两个例子。因此,在中国人的态度中,就没有什么新的事物发生在现在或未来,所有新事物都已发生在遥远的过去,骄傲的美国人第一次使中国人看到汽船,可是中国人却说,早在两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有这种船。'

在崇拜先王、敬畏传统的影响下,中国人常常视传统的经道法则为定律,不能越雷池半步,因而守于陈旧的思想、理论、观念,使得中国的文化发展也出现前进中的倒退的追溯效应──自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之后,我们的文化似乎都只是在对各家经典文化进行阐释和不关痛痒的补充。难怪李敖用'牵骆驼'来比喻中国的文化发展,他说先秦时士大夫们牵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先王来吓人,后来的文史大家们又牵出孔子来扬威,因此人们都敬畏能驯服骆驼这种庞然大物的人。

表现之八,顺就依附的心理。

中国是很看重一个人的背景的,'背景'这两个字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中被赋予了相当复杂而微妙的意义。中国人办事要依附于所拥有的背景,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中庸之道的持中求和心理使中国人的人格心理产生了一个重要影响:凡事顺应时势才和,而有一个牢固的支柱可依靠,心理才安稳踏实。

另外,作为一个注重伦理关系的人情社会,中国人生存于相互依赖的关系网中,这无疑导致了中国人心理上的依附感,这种心理也正是中国人独立性差、丧失自我不能自主的性格的重要缘由。

从以上中庸之道所引起的中国人的几种性格的心理可以概括得出:中庸的伦理原则使中国人的自我从众化,从而让个性泯于共性,这就导致了自我的淡化甚至丧失。持'中'的本义中就蕴含了对极端的压制和扼杀,而人的自我个性往往表现于某一侧面某一层上的与众不同的'极端';另一方面,'和'的伦理明显规定了行为必须从众,即个性服从共性。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有机的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是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它必须提倡、鼓励新的东西涌现。从自我人格上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个性的多元优势,引导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另外,我们从上述几种国民的心理也可以看出中国人'自我'丧失的心理原因:趋同从众的心理压制了个性发挥,明哲保身的旁观心理背后是真实自我的被压抑,识时务实的心理扭曲自我,谦让心理反映出自我的隐藏,消极适应环境的容忍致使自我的同化,保守知足心理导致的随大流、静态维持,引起自我个性的退化,顺应依附心理带来的自我对外界的依附、潜在自我的埋没消失。

持中求和在今天看来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但是如果以'中庸之道'作为基本内核,就会导致上述心理出现,而这些心理往往无法让人能够真正地适应这个变化和竞争的环境,最后可能导致的是回避现实的结局。(本文完)

(0)

相关推荐

  • 礼记·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5)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quo ...

  • 【有声散文】陈春花:战胜自己,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导读:到雅典参加马拉松,是一次朝圣之旅.到了今天,雅典马拉松已经从一场传达胜利信息的赛跑,转变为一个人战胜自己的赛跑. 本文由 陈春花老师 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来到泛雅典体育 ...

  • 【有声散文】陈春花:永续的变化本身就是永续的存在

    导读:变化就是一种不断呈现的"惊讶",而真正的惊喜和智慧,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永续的变化本身就是永续的存在,也因此丰富了人生. 本文由 陈春花老师 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由伊斯 ...

  • 【有声散文】陈春花:理解哲学的有效途径——知行合一

    导读:当我们尝试着去理解历史.认知哲学的时候,其实答案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将自己放入历史的场景中,将历史放进现实环境与时代中. 本文由 陈春花老师 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乘车去米利都的路上 ...

  • 【有声散文】陈春花:内心安然才是快乐的源泉

    导读:其实任何时候都可以发现美,都可以感受到快乐和满足,都可以让自己的心安然,并让心与美好链接在一起. 本文由 陈春花老师 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快乐不依赖于外在而是依赖于内心,这是极其简单的道 ...

  • 【有声散文】陈春花:善的理念是可见世界的光源

    导读:正如柏拉图所言,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见的乃是善的理念,一但我们看见了它,就可以创造美好和正确的事物,就可以让我们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行动合乎理性. 本文由 陈春花老师 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 ...

  • 【有声散文】陈春花:活在当下,亦是历史

    导读:每个时代的人,都是被另一代人言说的神话,我们也会是被他人识别的形象,也会是被要求记忆的历史. 本文由 陈春花老师 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从柏拉图学院出来,我们选择一间中餐厅作为此次旅行的结 ...

  • 【有声散文】陈春花:我们焦虑和不安源于没能成为“漫步者”

    导读:一个朝圣者,一定是享受孤独.踏遍千山万水.尝尽悲欢离合的人:一个朝圣者,一定是拥有信念.明了生命依托.心有所归的人.每一寸光阴的印记,并不只是容貌留下的风霜,更是内心的深邃,丰富而安然. 本文由 ...

  • 【有声散文】陈春花:体味孤独是对自我的超越

    导读:孤独使我们在繁琐的世态中求得简练,在喧闹的尘埃中求得恬静,在世俗的环境中求得超然,甚至在不公平的遭际和突如其来的厄运中求得安慰和自悦. 本文由 陈春花老师 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交往作为人 ...

  • 【有声散文】陈春花:给自己找一位导师

    导读:老师让我不断地理解,成长的岁月仿佛只在瞬间,然而在瞬间想求得永恒,人总该做点什么,总该企盼点什么. 本文由 陈春花老师 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生活中,的确有些时候自己不会清醒,不会超脱,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