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有害心理健康

中国当代文化中,诸葛亮一直倍受推崇,其事业在三国中最早被灭亡,却因聪明被尊为圣人;而胜利者曹氏、司马氏却被斥为奸雄。

诸葛亮的确是个聪明人,聪明的上司怎样用人呢?诸葛亮也有自己的人事制度和用人原则,他选拔人才有《七观》:

问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朝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么苛刻的条件,貌似严谨,实质上是空中楼阁、墙上画饼。任何人以此为依据来选拔人才,会发现天下无才可用;全德全才的观念致使将才帅才难以脱颖而出。

腹有良谋、勇敢善战的魏延等人被弃之门外,眼中只有关公、张飞和自己的儿孙,诸葛亮临死,未给蜀国留下一员上将,刘备选拔的大将都已全部过世。

至魏军攻蜀之际,文武百官智无方退敌,力无法保土,致使先主刘备开创的基业在三国中最早被灭掉,从反面再一次证实了事业“以人为本”的经训。

相比之下,曹操的人事选拔则比诸葛亮高明许多。他在《求贤令》中开宗明义:“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唯才是举……”

曹力排众议,在行阵中提拔重用了于禁、乐毅等人,在亡虏中招降张辽。这些人得到重用,战功显赫,魏之用人以长、待人以宽,成为三国中的最强者。从正面验证了“得人者昌”的道理。

人格上,诸葛亮器量狭小、“过往必究”,在对待大将魏延一事表现尤为突出。魏延归降时,刘备已表示接纳,诸葛亮因有偏见仍不依不饶,甚至用“反骨”这类无稽之谈一定要杀了魏延,不得已同意留下魏延后,仍觉面子上过不去扬言“降我之人,终会叛我”——器量之小,可见一斑。

魏延归降后一心为蜀,毕竟年轻气盛,看不惯诸葛亮事事独断,有一次向诸葛丞相建议:“您老也该放手让我们历练历练了!”这话一下子让诸葛亮抓到把柄,定要除去这个有贰心的降将,留下锦囊,命人在自己死后砍了魏延。终于报了当年的无颜之仇,安心而去。

“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战场瞬息万变,贵在审时度势、出奇制胜,丞相坐阵庙堂之高就能有一道又一道的“锦囊妙计”,这与“纸上谈兵”何异?

与此同时,他更是严肃军纪:违抗军令者,杀无赦。致使全军上下只有他一个人在思考决策——即使他智商再高,又如何对抗曹操手下成百上千的“臭皮匠”呢?

诸葛丞相最令人费解是:他究竟是管理者,还是工程师、技术工人?大家都知道,为了运送粮草,他曾闭门三月潜心研究开发了轰动一时的“木牛流马”,可是,难道蜀国上下没有一个能搞发明的脑袋吗?试想:丞相宣布要“造车”,哪个工匠还胆敢“弄斧”?谁还用得着动脑子——大家心照不宣:有丞相呢!

如果单单搞发明,诸葛亮算得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人统计:诸葛亮一生发明创造成果颇丰,“孔明灯”“孔明弩”等等等等,硕果累累。

从心理学角度讲:诸葛亮本人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更搞不清楚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什么。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说:“如果你理解管理理论,但不具备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的运用,那么你还可以是个管理者;但如果你具备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的运用,但不懂管理理论,你只能算个技术人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