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知觉》
二战以前,时常有飞行员驾驶着飞机钻入大海或撞击地面自取灭亡。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对驻扎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进行偷袭。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珍珠港顿时成了一片火海,设在航空母舰上的美军航空指挥系统全部被摧毁,停在航空母舰上的美军战斗机纷纷逃命。
但一个令人百思不解的情况发生了——一些明明已经逃离了日军炮火的美军战斗机,在飞行中一头栽入大海深处。对此,五角大楼的美国军事指挥官们大惑不解,这些飞行员可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具有高超飞行技术的精英,在没有指挥条件下的盲降理应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飞行事故呢?难道是因为恐惧?
这个谜被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揭开了,原来那些盲降栽入大海的飞行员“空间知觉”中的“垂直判断”存在问题,它表现为在迷航的飞行过程中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飞行位置。这些人依赖于外界视场中的线索进行判断,而不是用内在线索进行独立判断,易受环境改变及视线变化的干拢。因此,美国飞行员选拔时,必须经过“棒框仪”等三项心理实验,自此,美国飞行员再也没有出现过盲降事故。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空军引入棒框仪测试。
如图,“棒框仪”的刺激呈现箱中有一个棱形的框,框内有一指针(棒),框、棒都可以由实验者任意调到某一角度(相对于地面),然后由被试者通过观察孔、根据自己的判断将框内指针调至与地面垂直。实验时,棱形框往往有意设置成一定角度,再加上被试者的视野被完全限制在观察孔内,空间知觉感不强的话,其实很难将指针调至与地面垂直。
心理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有些问题必须、只能由心理学来解决,至少占生活的三分之一。如果缺少心理学,你就少了三分之一的手段,有了三分之一的缺陷,从而也多了三分之一的麻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