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结字的6个特征解析
一、章草结字的第一个特征:横向腾踔
章草的字是横向展开的,或者说是横向取势的。何谓腾踔?腾踔者,跳跃也,寓意运笔轻重起伏,使转快慢相间,结字左抑右扬,横向舒展。(见图一至图六 “定”、“孟”、“逢”、“侯”、“益”、“温”六字,每个字的最后一笔就是章草的腾踔之笔)这是章草结字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汉朝崔瑗在他的《草书势》中对章草有段名言:“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这是对章草结字的生动描绘,值得细细体会。“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是章草的外观特征;“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是章草的神韵特征。
图一 章草“定”字
图二 章草“孟”字
图三 章草“逢”字
图四 章草“侯”字
图五 章草“益”字
图六 章草“温”字
章草的字型型外观,可称之为横向展开,大小相近;就其多数字而言,都是扁型结构;章草每个字都是独立的,这正是传承甲骨文、金文、小篆、古隶的结字特征。章草中虽然没有上下两个字的连写,但是字中的笔画常有连带,笔画连写在甲骨文、金文、小篆、古隶中是没有的,这正是孕育草书、行书形成的基因。崔瑗讲“兽跂鸟跱”,“狡兔暴骇”,意在突出独特的瞬间静止的外形,“志在飞移”,“将奔未驰”体现了章草横向取势的灵动神韵(见图七)。
图七
所以,章草的创作,既要体现字字独立的宁静,又要追求在宁静中蕴含着横向腾踔的灵动神韵。
二、章草结字第二个特征:简约特殊
《急就章》开宗明义就有“用日约少诚快意”的句子,意思是说,写章草可以节约时间,多么令人高兴。于是,我们慢慢体会到:所谓简约,主要是章草发挥着“删难、省烦、损複” 的重要作用。章草书写简约、便捷,所以在秦汉时期的民间中广泛流行(见图一)。
图一
图中“目”字,在金文里,是个象形字。在小篆时,“目”竖了起来。到秦隶时,“目”写得比较随意了。在章草里,“目”字有了点画的连写。
图二
再举“马”字(见图二),“马”在金文里,仿佛像腾空而起的马,是象形字。小篆时,“马”已经有了省略。到秦隶时,“马”写得比较随意了。在章草里,“马”字有了点画的连写,省略很多。从举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章草在当时“删难、省烦、损複”的具体含义,这就是为什么章草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原因。
所谓简约特殊,还有一层含义,是指章草对秦隶的某些简约的写法是由来已久的、约定俗成的、民间公认的、也是历代认同的写法,不是随心所欲的、自以为是的、想当然的写法(见图三)。
图三
图四
图中“頭”、“與”、“謹”、“燕”,还有(见图四)“齒”、“道”、“耑”、“德”等等,这些简约的写法,与今草、行楷写法都不同,是独特地在章草中存在,形成了章草非常特殊的结字。我们有时读不通章草的文章,就是因为不认识这些特殊的结字。我们有时写不出地道的章草,就在于记不住、写不出这些特殊的结字。掌握这些简约特殊的写法,是进入章草堂奥的必经之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舍此就只能在章草的门外徘徊。
章草在中国书法的历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是古文字与今文字连接的桥梁,从上面的举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章草是今草的源头,也是楷书和行书的源头。在今草中,还有许多结字与章草相似,只是笔法不同,譬如,在作品白居易《暮江吟》中,“殘”字、“陽”字、“憐”字、“夜”字、“露”字、“真”字等等,都是今草写法的出处。再如“鋪”字、“水”字、“江”字、“月”字、“似”字等等都是以后行书、楷书写法的源头。
三、章草结字第三个特征:区别严谨
章草有不少字的写法,粗粗一看,颇为接近,但经过仔细分析,就可以明白其中是有着严谨区别的。如果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看不出其中的不同,就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这是章草的另一个难点。请看以下作品,其中有三首诗:
(1)韦庄《台城》
释文: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2)崔颢《长干曲》之一
释文: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注:本诗另作“何处住”。作者采用“住何处”,出处来源:《唐宋诗举要》下册,高步瀛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月新1版。
(3)崔颢《长干曲》之二
释文: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这张作品中有些章草的写法常常容易混淆。譬如,“江雨霏霏江草齊”的“齊”字,章草为图一,与“高”的写法图二、与“斎”的写法图三是有严格区别的;
图一 章草“齊”字
图二 章草“高”字
图三 斎
又譬如,“依舊烟笼十里堤”的“舊”字,可以写成图四,也可以写成图五 ,与“奪”的写法图六、与“奮”的写法图七,有所不同。
图四 舊
图五 舊
图六 奪
图七 奮
这些细微但又十分严格的不同,全靠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仔仔细细的甄别,来不得丝毫的马虎。这里最忌讳的是想当然,凭想象,不找根据,怕麻烦。
需要指出,我们创作时,一定不能靠朦胧的记忆来想象某些章草的写法。当我们不能马上清晰地区分出某些字的不同时,就要老老实实地查阅有关章草经典或章草字典。只要能够恪守这个原则,就能做到所写的每个章草都是有根有据的。这样才站得住脚。一句话,只要寻根探源,字出有据,就能一定能够品味出章草中那些有严谨区别的字。
《草訣歌》是一本章草的专用字帖,其中对容易混淆的章草写法,有许多列举,下功夫研究和临摹,必然会有斩获。《急就章》是汉朝的识字课本,所以没有对章草的这个结构特点做出梳理。初次临摹《急就章》时,往往也不会意识到这点。如果研习过《草訣歌》,一定会有“区别严谨”的感悟。当有了这个感悟之后,再来看《急就章》等法帖,也会深切体会古前贤的章草写法是有来源的,是经过认真甄别的,是有严格区别的。正所谓“感觉到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四、章草结字的第四个特征 :偏旁互用
所谓“互用”是指章草偏旁的某一种写法,往往会在不同的字里代表不同的偏旁,突出地体现出章草书写简约的本质特征。先看如下作品: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释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这张作品中的几个字中都有图一的写法。
图一
图一在“谁”字(图二)中代表“言”旁
图二 章草“谁”字
在“洛”(图三)字中代表“氵”旁
在“何”字(图四)中代表“亻”旁
图四
在“得”字(图五)代表“彳”旁,等等。
图五
还有,在作品中有图六的写法
图六
在 “聞”字(图七)中代表“門”旁
图七 章草 闻字
在“羅”字(图八)代表“网”旁
图八
在“业”字(图九)代表“业”旁
图九
在“斗”字(图十)代表“鬥”旁,等等。
图十
再如,在作品中有(图十一)
图 十一
在“绝”字中代表“糸”旁(图十二)
图十二 章草“绝”字
在“孫”字(图十三)中代表“子”旁
图十三 章草“孙”字
还有“ 能 ”字(图十四)
图 十四
“殊”字(图十五)等等。
图十五
章草偏旁除了互用这个特征外,还有多变的特征,即某一偏旁章草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写法,这使得章草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也是章草丰富多彩的原因。
譬如,“車”旁,章草至少有五种写法(见图十六)
图 十六
“言”旁至少有五种写法(图十七)。
图 十七
章草的偏旁互用,使得书写变得简捷。章草的偏旁多变,使得书法更加多姿多彩。互用和多变是章草一个偏旁的两个方面。这是章草的另一个要点,需要下功夫掌握和运用。
五、章草结字的第五个特征“古韵犹存”
章草作品 李煜《望江南》
释文: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请注意,这张作品中有个“魂”字,现在“魂”字是左右型,而在章草中写成了上下型(见图一):
图一 章草“魂”字
这就是章草结构的第五个重要特征——古韵犹存。
何谓“古韵”?古韵就是古文字的某些特征。章草上承篆隶,下启行草。既然是上承篆隶,就必然会带着古文字的某些特征。在古文字中,有些文字的结构还未定型,所以有着笔画增减、偏旁移位的特征。这个特征在《急就章》中依旧存在。
比如,“幼”字,今文字是左右型,而章草是上下型(见图二):
图二
“ 鞍 ”字,今文字是左右型,而章草写法为上下型(见图三):
图三
“蟆”字,今文字是左右型,而章草写法也是上下型(见图四)等等。
图四
除偏旁移位的特征之外,章草中的某些字存在着笔画增减的现象,这在古文字里是屡见不鲜的。在章草中,这个现象虽然不多,但依旧存在,譬如
“殿”字,章草会在下面加“土”(见图五);
图五
“霍”字,章草写成双“隹”(见图六),因为“霍”在古文字里为“靃”,后俗作霍;
“圆”字,章草写成“員”(见图七),借假为“圆”;
图七
所以章草的这些写法是有历史渊源的。如果将其放到章草诞生的秦汉时代中去考察,就会体会出其中夹带着某些古文字的痕迹。换言之,章草从古隶中走来,不可避免地带有“古韵”,所以我们称之为“古韵犹存”。这是章草的又一特点。
写章草是否地道,这个视角是非常重要的。记得李天马师在写章草“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中,将“快马加鞭未下鞍”中的“鞍”字写成(图三),足见其章草的古韵风味。
六、章草结字的第六个特征:“今草之源”
地道章草不应该掺和今草,章草是今草之源。章草与今草在结字上既有不同之点,又有相通之处,也就是说现在草书的很多写法,其发源地是章草,章草的不少写法至今依旧保留在草书之中。
李太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诗句 释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请看这张作品中的一些例子: “登”字,见图一
图一
“高”字,见图二
图二
“雲”字,见图三
图三
“里”字,见图四
图四
“道”字,见图五
图五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足见今草是流,章草是源;章草从古文字中走来,所以不可避免的带着很多“古韵”;章草又孕育着今草的许多基因,开启今草的先河,孕育着今草的种种笔法和结构。虽然,今草与章草在笔法、结构、章法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今草也不可避免的带着章草的种种痕迹。这符合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
所以,在《细谈章草》书法专题开篇就讲“目不见章草,下笔多荒唐”的古训,这些古训是有着上述的历史涵义的。写章草时常常会自然而然地用草书来“替代”章草,这是写章草的忌讳。为了克服这个毛病,总是需要一次次地去强记、去理解、去掌握章草的韵味。 地道的章草是不应该掺和今草的。在章草创作时,需要感悟到章草与今草的源流关系。我是先学今草,后学金文,再学章草的,因此有了上述的那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