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王陵区遗址探谜
在宫殿宗庙区遗址的北面,是殷商王陵区遗址,可以跟着景区的车,也可以自驾过去。约十分钟路程,此时参观的人已寥寥。午时炎热,可以吃冰,偶听到一句粤语,也显得那么亲切。在这个区域遗址很多,继续有一些大墓被发掘,大司空村遗址、黑河路遗址等。
安阳殷墟王陵遗址
商族人种之谜?
《2004 年殷墟大司空遗址出土人骨线粒体DNA研究报告》这样提到:大司空遗址位于安阳西北郊洹河东岸,与小屯宫殿区遗址隔河相望,是殷墟内殷代遗迹现象分布较为集中的一处遗址。2004年3月到8月,随机从5座墓葬和1座灰坑中选取了出土时保存完好的6例个体样品,送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考古DNA实验室。将所得序列在东亚、北亚和中亚人群已经发表的数据中搜索了其相应的共享序列。殷墟商代晚期自由民的组成应该是复杂多样的,人群来源也是多元的。通过对殷墟中小墓人骨所做体质人类学研究发现,商代晚期居民的体质类型包括“古中原类型”和“古东北类型”两种。
王陵遗址的祭祀坑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殷墟出土的矛、三角援戈、卷头刀和兽首短刀等晚期青铜兵器,其原型分别出自江南、汉中、晋陕高原至北方草原。而家马和马车的突然出现,其来源和传入途径尚未探清,暗示或许存在更广阔地域间的文化交流。集各中心于一身的殷都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群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为各人群基因的交流、体质的融合创造了机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殷墟商代晚期居民人群构成多元的推论。
青铜面具
引用原殷墟考古队队长唐际根一段很特别的表述:
1997年,根据国家文物局批示,安阳队在殷墟西部“黑河路”实施发掘。这次发掘清理了约100多具商代人骨架。数年之中,德国、日本等国以基因技术研究古代人骨标本并取得显著成果,燃起了我想以DNA技术揭示商族人种的希望。
令我震惊的是:我选送的黑河路商墓人骨,其基因检测结果接近此前日本学者所做的西亚人骨。由此推测殷墟商人可能与西亚人相关。
商人的陶器艺术品
我本人不大相信“商族人可能是西亚人或高加索人”的推论。在我看来,人骨DNA研究的准备工作要从发掘开始而不是从采集标本开始。我们要选对标本的考古背景(并非所有出自殷墟的人骨,即使是商代人骨,也未必一定是商人的);我们要认真处理样本的污染问题(既有可能发生在发掘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在采样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到人骨的保存状况。
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也影响了重启殷墟人骨基因研究,例如后来我国有了DNA样本出境的禁令,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开始筹建自己的DNA实验室等等。
前文也曾提到:据傅斯年考证,商族发迹于东北渤海地区。
商人的玉人造型
商人的玉人造型
马车与青铜器的起源
欧亚草原适合放牧,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北方边疆地区,可以发现金属器使用逐步增多,放牧的食草动物逐渐增加,源于西方的农作物小麦与大麦也使用增加。有三个基本因素在遥远的西方经历了长期的发展:
其一,家养食草动物——牛与羊
其二,马与马车
其三,冶金术
殷墟车马坑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主要来源于两种文化共同体,即阿尔泰冶金工匠和骑马人群以及东西伯利亚游猎人群,最后形成了武士、游牧民和冶金工匠族群,这与北方的齐家文化的细石器、畜牧业、青铜铸造工艺均非常相似。
考古学家普遍相信中亚与欧亚草原文化与北方边疆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甚至时快速汇入草原文化的洪流中。
殷墟车马坑
黄土高原文化与南西伯利亚草原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卡拉苏克文化有很强的相似性,后者采用定居生活,饲养牛羊马和狩猎,很可能从草原发展起来的马—战车文化体系便是通过黄土高原传播至商王朝。
殷商西北冈王陵墓
王陵区俯视图
前面我介绍了两段背景资料,从考古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没确凿的证据来解释商人起源与人种问题,但是可以猜测他们可能来自西亚地区或是白种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科技、铸造技术,统治着尚处于蒙昧状态的中原部落。
可惜那些殷商王陵墓基本被盗,尸骨混乱,这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和无奈;也或许真正的检测数据,会给大家带来认知的混乱,暂停一下也好。
王陵东、西两区
西区王陵标号
在王陵区的西侧有七座商王的十字形大墓,东侧五座大型墓葬,其中一座十字形大墓,以及几千个祭祀坑。这些商王墓葬全部被盗后,仅有少量文物,还不能确认墓主人是谁,其中西侧的中间还有一个没有墓道的空墓(M1567),专家提出可能是商纣王的墓,还没有完全建好,就被逼死了。
一些专家推测:M1001大墓里仅存的文物与妇好墓形制相近,推测该墓与武丁王有关,而且围绕这他的M1002、M1004和M1550可能是他的三个儿子。这个说法有待讨论,后文会有另一种解说。
M1500商王墓
M1500商王墓,墓室呈方斗形,共四条墓道,南北偏东北方向,指向祖先东北的位置。
南墓道最长呈坡状,其余皆为阶梯式。墓室及墓道内有111颗人头,分上下两层,下层72颗在东南,西南,西北三角及西墓道内口;上层39颗,全部在北墓道,皆头顶向上,脸向墓室中心。
棺椁下铺有木炭,四周有殉人,跪式殉人,腰坑殉狗。
考古现场照片
腰坑葬狗——防止主人在阴间被骚扰
复杂的商王继承制度假说
以下文字主要来源张光直先生的推测(假说):
1、商族之王采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天干”来命名,商王族的继承者被分成了十个族群。并且祭祀的时间与商王的“天干”对应。
王权在十个“天干群”中传递
2、从这些商王隔代继承列出的商王名字,可以得到两个组合:
A组:乙、甲、戊、己(庚、辛)
B组:丁、丙、壬(庚、辛)
庚、辛与两组有伴随出现的现象,癸没有出现在诸王名字中,但在法定配偶的名字中有出现。并且“天干”族内中不能通婚,在法定配偶中,没有出现与丈夫同一“干”名(比如说,武丁的配偶不会再出现“丁”,可能禁止族内婚)。
两组族群分支
3、由此,商王族形成了两大分支族群,A组中“乙”出现的商王最多,在B组中“丁”出现的商王也最多。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乙组—丁组制”,与西周的“昭—穆制”有些相近。
4、同一“天干”的成员不能连续继承王位,杜绝了父子垄断继承的现象。
5、当王位在A组中的“天干群”中继承时,必须是同辈;传位到B组时必须要低一辈。同时“乙”与“丁”不通婚,防止两族联姻做大,轮替不再进行。
6、如果A组为王,B组的首领则为副王或次级领袖。王死后,副王的儿子有可能继承王位。推测王位继承可能会出现流血事件,政变,篡位,内斗。商族内部王权竞争激烈,或许王城才频繁迁都吧。
7、采用了“乙组—丁组制”,乙组的商王墓穴,相当于西周的“穆”安葬在西侧;丁组相当于西周的“昭”安葬在东侧。西侧恰是七座大墓,正好是乙组的七王(盘庚、小辛、小乙、祖庚、祖甲、武乙、帝乙),丁组在东侧为四王墓(武丁、廪辛、康丁、文丁)。
王陵区的西区与东区 以及祭祀坑
8、这个说法,帝辛(纣王)可能是在西侧的那个空穴;东侧其实还与一座大墓,出土了后母戊鼎,那应该是武丁的法定配偶戊。
张光直先生
司母戊鼎出土之墓
M260甲型墓,仅有一根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墓室底有腰坑,内殉一人。在墓道上摆放了22颗祭祀人头,应该是周边的战俘。
M260甲型墓——墓道
墓道祭祀人头
M260甲型墓——墓室出土司母戊鼎
1939年,后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就出土在M260,猜测由于太重,故此没有被偷走。目前,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重832.84公斤。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国家博物馆藏
M260在东区与大墓和祭祀坑的位置
从青铜铭文上考证,应该是武丁法定配偶戊的墓,在宫殿区也发掘出武丁另一位法定配偶辛的墓,被称为妇好墓。“好”字,也可以解释为子族(商人姓子)的女子。
司母辛鼎(妇好墓)
商代女性身高多数在1.55米-1.59米之间,男性身高多数只在1.55-1.65米之间。商人寿命低,死亡率高。按成年个体统计,男性平均死亡年龄约在34岁,女性为30岁。
王陵区的几千座祭祀坑
王陵区的几千座祭祀坑
结语
我已用四篇文章来描写商王朝,这是远远不够的,限于能力,仅能描写到如此。我们对商文明的理解不能仅仅依靠文本,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对甲骨文字的解读,本人非常痛恨那些盗墓行为,他们完全破坏了所有的信息。
可是盗墓者有十万之众,而考古者们区区几千,而且人们更加津津乐道一些可笑的,没有什么专业知识的盗墓小说,真是令人侧目嗤鼻。
王陵西区指示图
十字型大墓 已经被封闭
空墓的位置,疑似商纣王墓
在此敬意中国第一批考古学家们:李济、傅斯年、董作宾、梁思永、夏鼐、尹达、高去寻、苏秉琦、张光直等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安阳的有些文物被运到了台北,那都是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密码,最珍贵的国宝。相信总有一天,两岸统一,民族复兴,文物回归相聚。
台北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