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电动车成为“不定时炸弹”?重在多方合力,防患于未“燃”
电动车防患于未“燃”,是民心所向。
进入六月,迎来了高温多雨的天气,时不时天公不作美,雷雨就携着大风突然光临,这时也是电动车事故高发期。
平日里很多人为了省事,选择从自家窗户里接出一根长长的电线给电动车充电或是将电动车入户充电,殊不知这些做法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近些年,已有多起惨痛案例敲响警钟。
电动自行车,
已经从某种程度上成为
“潜伏”在人们身边的“不定时炸弹”。
近日,成都市某小区电动车在电梯内燃爆一事引起关注,燃爆造成电梯内5人受伤,其中还有一名婴儿。5月27日凌晨,北京海淀区某平房区一辆正在充电的电动车蓄电池突然着火,消防部门共调用7辆消防车、42名消防员赶赴现场处置,火灾被扑灭,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据消防部门统计,2013年到2017年,全国因电动自行车火灾死亡233人,其中引发较大以上亡人火灾34起、死亡142人。电动车防患于未“燃”,是民心所向。近年,多地出台相关政策,禁止电动车上楼、上电梯。很多小区的物业展开治理行动,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却引发不少矛盾,许多车主不听劝阻,担心丢车和充电不便,坚持推车或携带电池上楼,与反对电动车进楼的住户频繁发生冲突,“电动车进楼”成为新的民生痛点。
尽管电动车充电引起的火灾事故频发,
但仍有人愿意将电动车推上楼
“怕有人偷吧,还有就是,小区停车棚没法充电。”家住北京房山的吴先生说,偶尔会看到有人将电动车推到楼道,选择推上楼充电或将电池卸下带上楼。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绝大多数小区都贴有“电动车不许上楼”的宣传单,然而不少居民楼的楼道内仍然停放有电动车,一些电动车甚至堵塞消防通道,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吴先生说,小区物业会张贴防火宣传单和电动车禁止上楼的警示,但作用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小区,即便室外停车棚内有充电装置,但在此充电的电动车也寥寥无几。“有些人以为新车加上原装充电器不会有什么事,主要还是担心电动车被偷。可是,小区各个方位都有摄像头。”北京市丰台区某物业公司工作人员杨先生说。事实上,为了杜绝电动车上楼,一些物业公司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公共区域贴宣传单、电动车贴条告知等方式。“有电动车的业主才不理你,保安刚警告完,第二天就又推上楼了。”杨先生说,工作人员也很无奈,物业人员在业主眼中存在感不强,有时劝阻太过还会闹出矛盾,想想没发生什么事情就算了。记者发现,电动自行车引发火灾、爆燃等事故,多集中发生在地下室、楼道公共空间等区域。这些区域,不具备专业的充电设备,并且区域相对封闭,占据公共空间,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往往成为堵塞居民外逃的致命障碍。据了解,大部分小区物业并未针对电动车管理配套设施空间,车辆失窃、充电不便,成为电动车主明知存在风险仍推车入户的原因。同时,相关规定的缺位及执行中的掣肘,也为电动车上楼留出了模糊地带和可操作空间。
让电动车防患于未“燃”,需要多方合力。
有了存放便利、场地安全、收费合理的服务,
才有电动车主会放心停放,
才能消除电动车上楼的安全隐患。
近日,北京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在辖区5个社区开展电梯阻车系统试点安装工作。
当有人把电动车推入电梯,阻车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图像识别出电动车,立即发出“电动车禁止入内”的语音警告,控制电梯无法关门、停止运行。
电梯阻车系统是在电梯内安装的可监视识别系统,这种新型的管控系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升降电梯,不会影响电梯外观,也不占用电梯乘用空间,最为关键的是,这套系统识别准确度高,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该系统已在我国多地陆续试点安装。
哈密市伊州区铁路十六街小区安装了该套设备,居民李先生表示,之前业主都把电动车推到楼道里充电,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如今装了这套系统,电动车没办法通过电梯推到楼道,这样大家比较放心,生命财产也得到了保障。
避免电动车成为火灾元凶,需要小区内集中配套建设相应的充电装置,做好集中充电管理,引导居民集中规范充电。
专家表示,在暂时不能建成集中充电装置的居民区,电动车使用者需严格按照充电要求,使用合格的充电线路,拒绝飞线充电、拒绝超长时间充电。避免在楼道、地下室等空间充电。
此外,物业公司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创造良好的停车环境,有了存放便利、场地安全、收费合理的服务,才有电动车主会放心停放,才能消除电动车上楼的安全隐患。
△北京房山某小区居民楼内,物业公司对停放在楼道内的电动车发出“最后通牒”。图/于海军
《新华日报》评论员梅剑飞认为,虽然物业不具有强制管理权,但应该做好宣导、劝解工作,可联合消防、公安、社区等单位,发挥多元管理优势,约束不规范充电行为。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做好电动自行车质量检验工作,不让“带病”电动车在市场上流通。消费者需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电动车,从源头上堵塞火灾事故发生。让电动车防患于未“燃”,需要多方合力。